七夕建城美如画--郧西实施“城建靓县”战略走笔

[复制链接] 0
回复
3482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327

主题

1397

帖子

1397

积分

总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97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7-10 21:56: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郧西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秦楚网讯 特约记者 王丽媛 查方政 通讯员 黄涛
盛夏时节,走进郧西县城,只见一条条马路笔直宽阔,一条条河流碧波荡漾,一幢幢高楼鳞次栉比,绿树成荫的公园游园错落有致地点缀在城市之中。如今,县城的居民越来越感受到,郧西美景如画。
近年来,郧西县高举建设“文化旅游强县·十堰西北门户”大旗,大力实施“城建靓县”战略,以七夕文化为引领,以生态宜居为目标,把城区当景区建设,注重城市规模增长与内涵提升并重,文化创建与城市建设融合,城市管理与时俱进,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县城面积由2006年的98平方公里扩张到现在的25平方公里,城区人口已达13万人,一座七夕之城正在不断崛起。
文化,构建城市的灵魂
如果将经济比作城市的血肉和骨架,那么,文化则是城市的灵魂与精神。与人一样,城市既要有外在的形象,更要具备内在的气质。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城市的灵魂。
作为七夕文化的发源地,郧西县坚持“外有形、内有魂”的理念,走内涵发展之路,把七夕文化渗透进各项市政建设中,赋予城市浓厚的文化气息。建设七夕广场、天河广场、七夕文化故事园等10处文化广场、游园,在七夕广场建成时空隧道、世界第一铜牛、人造月亮、音乐喷泉等景观,形成“七夕文化大观园”;架起元春桥、望春桥、迎春桥等12座独具七夕文化特色的“春桥”;修建天河水体景观区,命名七夕大道、天河大道……城区路、桥、园、场、山、水等无不蕴含七夕文化。街头林荫会“织女”,园中月下见“牛郎”,步入郧西,就如同走进了“牛郎织女”美丽的爱情神话故事里,让人忘却时间、忘却空间,“七夕在中国,天河在郧西”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广为流传,七夕文化开发得到shehui各界的充分肯定和广泛认同。
生态,打造城市的特色
基于工业文明的传统城市发展模式在为人类创造财富的同时,消耗大量资源,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已难以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城市,已成为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郧西县以创建“国家生态示范县”为目标,把县城当景区建设,重点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垃圾污水处理、城区绿化亮化等工作,全力打造“天蓝、水清、空气清新、和谐宁静”生态宜居新城。兴修北环大道、悬鼓大道、东环路等城市道路40多公里,硬化路面3万多平方米,架设双鹤桥、金梭桥等22座桥梁;建成日处理能力2万吨的污水处理厂一个,新改建卫生厕所704座,铺设配套污水管网90余公里,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8%;实施银河大道、小河东路、滨河东路等5条道路的绿化建设,栽植桂花、香樟、石楠、栾树等观赏树木2000多株,新增绿化面积20000平米,安装路灯5400基,路灯亮化率达98%;建成防洪堤17公里,建造景观坝10级,形成人造水体景观70公顷。2013年底,郧西荣膺“湖北省园林县城”称号。
管理,保障城市的发展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有一个经验之谈:三分建设,七分管理。一个城市建设得再好,如果管理跟不上,城市功能就要大打折扣,城市的形象和效益也不能充分体现。
郧西县按照“路通、街净、城美、人和”要求,大力推行”大城管”模式,实施“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城管办法,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责任到人的全覆盖管理网络。建立长效机制,狠抓落实《“门前三包”和庭院管理实施细则》,明确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责任;推行“街长”负责制,将城管执法人员、清扫保洁人员分布到所有主次街道,定点、定责、定奖惩,一包到底;推行错时、插时、延时管理,扩大管理覆盖面;实行“县领导包街道、千人包千店”模式,建立“日巡、月检、季通报、半年小结、年终考评”制度等。通过强有力的管理和广大市民的积极参与,使城区市容环境不断改观,对外形象不断攀升,人民幸福指数大幅提高。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郧西论坛微信公众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