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郧西城事] 70年前的今天郧西成"湖北解放第一县"

[复制链接] 1
回复
4969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327

主题

1397

帖子

1397

积分

总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97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11-16 21:22:0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郧西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毛泽东电报指示郑位三、李先念、王震向郧西等地转移。图/李仁喜

秦楚网讯(十堰晚报)记者 罗毅 通讯员 李仁喜报道:70年前的今天,也就是1947年11月16日,郧西县城解放。至此,郧西作为湖北省解放最早的县而载入史册,被誉为“湖北解放第一县”。
郧西是一块红色的土地,在土地革命时期,红四方面军转战于此,红三军途经于此,红二十五军在此创建过根据地,红七十四师在此打过游击,广大人民群众对共产党有深厚的感情。这里也是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战略要地。
毛主席指示部队向郧西方向转移
中原军区是1945年抗战胜利后,由在鄂豫边区坚持抗日游击战争的新四军第五师李先念部,从河南中、西部南下的八路军王树声部和从湘粤边北返的八路军三五九旅王震部等三支部队组成的。他们雄踞鄂豫两省的广大地区,居中国腹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日本投降后,蒋介石把中原部队视为他发动内战、独占胜利果实的严重障碍,调集了正规军26个师(旅)及地方部队共30万人向中原部队大举进攻。1946年1月,国共双方达成停战协议,国民党乘机调整部署,增加兵力,抢占有利阵地,构筑碉堡工事,将我中原军区主力4万余人包围、压缩于宣化店周围方圆不足百里的狭窄地带,进行严密封锁,使我军陷入了绝粮断炊、孤立无援的极端危险境地。我军主动要求合法转移到安徽五河,周恩来同志亲自到汉口谈判,均遭国民党方面拒绝。他们的企图是,先消灭中原我军,然后把这30万大军调往其他战场,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
以李先念为司令员的中原军区曾反复讨论过向东、向西或向北三个方案,还考虑过以一部主力向南渡过长江游击于大西南的计划。但权衡利弊,认为主力向西挺进秦岭、武当山,而后转入太岳或陕甘宁边区,或在合适机会入川为最佳方案。这条突围路线虽然远而险,但山多地广,便于回旋游击。1946年5月1日,中原军区司令员李先念和政委郑位三曾两次向中央发电请示,党中央、毛主席当即复电指出:“主力向西当然亦有许多困难与危险,但比向东地区广大,便于机动,在这一广大地区长期游击战争,牵制敌人,配合华北、华东,将起重大战略作用。”
1946年6月1日,毛泽东主席亲自以中共中央名义致电中原军区领导人李先念、郑位三、王震:“美蒋对我态度极为恶劣,全面内战不可避免”;“必须准备对付敌人袭击及突围作战。”6月19日再次指示中原军区:“蒋决定大打,你处须随时注意敌情,准备突围。”这时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已箭在弦上,一触即发。毛主席于6月23日以党中央名义电令中原军区:“立即突围,愈快愈好,不要有任何顾虑,生存第一,胜利第一。”中原部队遵照这一指令,除留一部在原地坚持外,主力4万余人于6月26日分东西两个方向实施突围战役,从而揭开了解放战争的序幕。
郧西现在还保存着一份毛主席当年为中央军委起草的致郑位三、李先念、王震的电报,电文中写有“其第三大队在郧西”字样,指示部队向郧西方向转移。
胜利突围后创建新的根据地

郧西县安家乡卸甲坡村梅五垭烈士纪念碑。图/李仁喜
中原突围分南北两路进行。北路突围部队由李先念、郑位三、王震等率领中原局、中原军区机关及所属部队1.5万人,在6月29日夜突围至河南信阳以南的柳林附近。为掩护主力部队过铁路,我军第13旅37团强袭礼山以北的何(贺)家店,歼灭了国民党军第15军135师的两个辎重连,并攻占了位于信阳以南的柳林车站附近的敌军阵地。这时,我军主力部队抱着“前进就是胜利,后退就是死亡”的决心,冒着敌人的炮火,穿过碉堡、壕沟组成的封锁线,奋勇前进,并成功越过了铁路。王震率右路部队单独西进,冲破山阳至漫川关敌人封锁线,在长沟口与敌人激战后,干部旅奉命分散游击,三五九旅继续转战柞水、镇安等地与敌周旋。
突围过程中,虽然国民党先后在天河口、苍苔、唐河、白河、丹江、荆紫关等地组织多次大规模的截击和合围,但中原突围部队在李先念司令员的指挥下,或以昼夜兼程的急行军冲出敌人的合围圈;或以殊死的反复冲击突破敌人严密布防的阻击阵地;或以小部队阻击追敌、掩护主力加速前进。7月12日,突围主力部队进抵淅川,前有丹江横锁和胡宗南部队堵击,后有敌军追击和空中飞机跟踪轰炸扫射,形势万分危急。为加快部队行进速度,同时分散敌人的兵力,李先念当机立断,兵分两翼,勇猛顽强,抢渡丹江。为抢时间,负责渡江开路的前卫部队第十三旅三十七团、三十八团在李先念司令员“只准成功,不许失败”的命令下,不怕牺牲,拼命渡江。不久,渡江部队即被跟踪而至的敌机发现,敌机俯冲下来,又是投弹,又是扫射。随着震耳欲聋的爆炸声,许多将士牺牲在江水中,血水染红了江面。然而,突围部队终于按预定计划闯过丹江。7月13日,分作另一路的三五九旅在荆紫关阻击了堵截的敌军后,冒死抢渡丹江。此次荆紫关之战,真乃敌我狭路相逢。虽然中原突围各路部队有300多名指战员牺牲,但胜利还是属于勇敢的中原人民解放军。7月14日,中原突围部队左、右两翼主力全部渡过丹江,后卫部队也于15日安全过江。当国民党追兵赶到江边时,只能望江哀叹。
也就是在7月15日这一天,当得知中原突围部队突破丹江天险的消息后,毛泽东主席异常高兴,及时以中央军委的名义向中原军区和李先念司令员发电祝贺:“整个突围战役是胜利的,敌人毫无所得。你们这一行动已调动程潜、刘峙、胡宗南三部力量,给反动派以极大震动与困难。故你们的行动关系全局甚大。”毛主席的高度评价与赞誉,给抢渡丹江的中原部队以极大的鼓舞和欣慰。
李先念、郑位三所率领的左路部队到达陕南、郧西之地后,8月2日与陕南游击队会师,8月上旬又与河南军区部队会师。至此,北路突围部队历时38天,行程2000余里,打破敌人10余次围追堵截,摆脱了敌人的追剿,胜利完成了战略突围任务,突围部队的斗争进入到创建根据地的新阶段。
1946年7月15日,中原部队尚在进行突围的过程中,党中央就电示中原局:“胡宗南有强兵节节堵击,北上很难通过,且牵制大批敌军,在敌后创立根据地,是我中原军的光荣战略任务。”16日,中共中央中原局遵照中央新的战略部署,在淅川王窑召开会议讨论创建根据地的问题,中原局代书记郑位三介绍了陕南有利的地理环境和民情。23日,中原局在商南再次召开会议,继续讨论建立根据地的问题。会议决定将部队以团、营为单位分散为7支,在镇安、郧西、商南、山阳等县开辟地域,发动并依靠群众,创造根据地。
9月18日,中共陕西省工委书记汪锋奉中央命令,到达陕南主持豫鄂陕边区工作。9月22日,中原军区奉中央军委电令,任命文建武为豫鄂陕军区司令员,汪锋为政治委员,陈先瑞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方正平为副政治委员,张树才为政治部主任,夏农苔为政治部副主任,魏国运为参谋处长,豫鄂陕军区正式成立。9月24日,中共豫鄂陕区委员会宣布成立。豫鄂陕边区党委和军区成立之后,中原局、中原军区负责人郑位三、李先念、陈少敏、任质斌、戴季英先后奉命回延安。
至10月底,豫鄂陕边区已建立5个地委、军分区和4个专署、20个县党、政、军机构,游击武装发展到5000余人,豫鄂陕根据地已具规模。
郧西革命斗争活动遍及19个乡
胜利跨进莽莽秦岭的中原部队,在陕南游击队的密切配合下,趁晋冀鲁豫军区部队迫使刘峙部4个师东调之机,立即开展活动。7月23日,中原局决定将部队化整为零,大力发动群众,打击民团及敌之小部队,积极组建人民政权和武装。十五旅四十五团一部在副团长万德坤的率领下,进入郧西县三官洞、瓜子岭一带活动。7月下旬,四十五团组织股长徐蓬奉命带一个排,在郧西县三官洞蒿坪河组建了郧(西)商(南)山(阳)三县联乡办事处。
8月3日,三地委和军分区在山阳县中村吴家坟园召开3000余人参加的军民大会,宣布山阳、郧(西)山(阳)、商(南)山(阳)县委、县政府成立。先后建立了6个区委、区政府,管辖山阳、商南、郧西三县部分地区。郧山县辖郧西县的川兰、土秀、沉香、黄孟、津祥、马甲、观阎、双掌、六嵩、冷水、羊桥、夹黄等12个乡(今土门香口上津景阳夹河、六郎、羊尾马安、涧池、观音等乡镇)。10月初,郧山县委在郧西六嵩乡的东坪(今属六郎乡)召开了近千人的军民大会,庆祝郧山县的成立,扩大影响。
按照中原局“要使根据地迅速建立,必须用大力来培植地方武装”的指示,在迅速组建人民政权的同时,积极组织和扩大地方武装,并建立正规部队与地方武装的密切联系,各扬其长,相互学习,并肩作战,广泛开展游击战争,为击破敌之“清剿”奠定基础,为发展与建设根据地创造条件。
此时,郧西地区分别划分为豫鄂陕边区第一分区的山郧镇、镇郧旬和第三分区的郧山、郧商4县所辖,受5个县委(或工委)领导。在郧西境内先后建有1个办事处、3个区委、区政府和9个乡、12个村政权。豫鄂陕边区的革命斗争活动遍及郧西当时20个乡镇中的19个乡,面积达3400多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97.5%。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郧西论坛微信公众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