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活文化龙头 激活旅游经济-郧西县打造七夕文化品牌纪略

[复制链接] 5
回复
4440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327

主题

1397

帖子

1397

积分

总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97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1-14 17:09:1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郧西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省民协授予郧西“中国天河七夕文化之乡”牌匾

天河七夕文化旅游节越来越红火

【入夜,郧西县城流光溢彩,七夕广场、天河广场人流如织,游客们在五彩缤纷的时空隧道和造型别致的彩虹桥上拍照留念……2015年元旦当晚,郧西县共接待省内外游客22万人次,这是该县成功打造七夕文化品牌取得的成果。

近几年来,郧西县依托良好的资源优势,大力实施文化旅游强县战略,以七夕文化为龙头,以旅游产业为支撑,把七夕文化融入经济shehui发展的方方面面,七夕文化逐步成长为 “一县一品”的核心文化。在七夕文化品牌的带动下,全县生态旅游稳步发展。截至去年底,全县5年共接待旅客386万人次,文化旅游综合收入达20亿元,同比增长333%。】

穿越时空的七夕习俗

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成群的喜鹊飞到银河之上为牛郎织女搭桥。鹊桥之上,牛郎织女团聚了!他们深情相对,倾诉衷肠

这个耳熟能详的牛郎织女故事,在天河流域经久流传,对郧西七夕习俗的产生与传承具有重要影响。

与传说惊人吻合的是,世界上唯一一条叫天河的河流在郧西穿境而过,流向与天上的银河惊人一致,形成了 “天上银河,地上天河”相辉映的神奇现象。

据北魏时期的 《水经注》中记载,传说钖义山 (今郧西县涧池乡娘娘山)是列仙居住的地方。南北朝时的 《荆楚岁时记》记载,早在楚怀王之前,包括郧西在内的楚国七夕的习俗和传说就已经出现了。据民俗专家考证,郧西 “七夕乞巧习俗”在唐宋时期就有了。郧西现存的清同治版和民国25年 《郧西县志》记载更为详细,其中写到 “七月闺阁以瓜果祀牛女为乞巧”的节俗。

与史料相一致的是,郧西境内至今还保留有牛郎庙、织女庙、金钗石等景观和一系列七夕民俗。郧西人至今保留着种桑养蚕、妇女织布、绣娘刺绣、做巧食等习惯。据普查显示,郧西七夕习俗在全县18个乡镇均有存在与传承,特别是 “七成八不成”习俗在郧西各地都比较普遍,而天河七夕民歌、庙宇等分布在秦岭南麓、汉江中上游以天河流域为中心的方圆15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

至今,在郧西传承的七夕文化习俗还有10余种。七夕节当天,郧西有早上下河挑水 “盛七水”和给黄牛带花环 “贺牛生日”等生活生产类习俗。七夕节中午,女子 “做巧工”,做香包、绣球、枕头、服装挂饰等刺绣物品和各式花馍、炸果等特色小吃,送给心上人,谁做得快,谁就能得巧。晚上,家庭主妇们在家 “请七姐”,相邻的女子们聚在一起,通过请、问、送三个环节,把以织女为代表的女神请下凡间向她问年成、占祸福、求婚姻、乞巧能。还有 “葡萄架下听夜话”,少男少女们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聆听牛郎织女的窃窃私语,感受爱的真谛。还有一家之主们在河边“放河灯”,寄托对逝去亲人的哀思,并为健在的亲人祈福。

这些传说与现实交织、理想与浪漫辉映的传统习俗,在郧西至今传承,反映了郧西人民勤劳、善良、质朴的宝贵品质,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旅游产品热销

放河灯

做巧果

源远流长的文化传承

“这叫喜鹊登梅,这是鸳鸯戏水,那是双龙戏珠……”1月 3日,郧西县湖北口回族乡巧工高手马平珍向姑娘们传授手工刺绣技艺。

正是在这些传承人的言传身教下,古老的郧西七夕文化才得以延续至今。

在郧西七夕文化传承谱系中,有明确传承人记载的可追溯到明末,距今至少已有470年。 “请七姐”传承人从生于1643年的第一代传承人王秀红到现在的第15代传承人陈贤美、李晓,都有清晰记载。

依托这些传承人,这些经过历史沉淀的七夕习俗至今仍然得以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在展现民族文化创造力、和谐邻里关系、增强shehui团结,以及丰富我国七夕文化的学术研究和传承民族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壮大传承人队伍,郧西县成立了七夕文化研究会,聘请专家学者当顾问,邀请民间文化人士参与;组建了七夕文化传承中心,常年举办七夕民俗文化演出,促进民间文化的繁荣。同时,该县每年还拨付20余万元用于支持七夕习俗发掘保护和传承传播活动,命名了3个七夕民俗村,表彰了13名县级七夕民俗传承人,如 “请七姐”传承人安付云、陈贤美及巧食刺绣传承人马平珍等。

该县还启动七夕习俗的田野普查、实物史料普查和民俗挖掘保护工作,收集整理七夕文物、七夕文化传说、七夕故事、七夕歌谣等,出版了《天河民风民俗集》、 《天河之爱文学作品集》、 《天河七夕文化论文集》、《郧西地名地貌爱情故事集》等文集,传播七夕文化。2010年7月,该县建成1500平方米的天河民俗博物馆,收藏2000余件代表性资料、500多件(套)实物。

2014年,郧西县被授予 “中国天河七夕文化之乡”称号, “郧西七夕”成功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名录。

绣娘大赛

农家绣娘在制作旅游产品 七

夕时空隧道

引领未来的崛起力量

“七夕文化的魅力,在很大程度上拉动了郧西经济shehui事业的加速发展。”郧西县委书记胡俟说。

借助七夕文化的东风,郧西高位谋划、高起点建设、高效推进,促进跨越转型、全面发展。

文旅强县绘蓝图。自2009年在全省率先提出 “旅游立县”战略以来,郧西县坚持以七夕文化为核心,以生态发展为根本,丰富七夕文化内涵,以文化理念谋划发展,加速构筑工业、农业、文旅对接的多元融合发展格局,打造文化旅游示范区、特色产业聚集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引领区。截至目前,全县形成了4个4A级景区,拥有武当红葡萄酒、 “织女牌”蚕丝被等40多种知名旅游产品,旅游产品年销售收入近10亿元。通过文旅深度融合,提高工业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推进项目进行技术升级改造,该县积极探索绿色、低碳、高效的新型工业化之路。同时,以七夕元素建设城乡,打造 “中国爱之都”,建成七夕大道、牵牛大道、七夕广场、七夕故事园等100多项主打七夕文化的工程,人工湖面积达85公顷,一座 “半山半水半城中”的旅游城、山水城、卫生城、园林城、宜居城呼之欲出。

七夕品牌书华章。该县连续举办了五届中国 (郧西)天河七夕文化旅游节,通过开展七夕晚会、七夕采风、绣娘大赛、织女评选等系列活动,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新婚夫妇前来感受七夕文化魅力,天河七夕民俗文化得到进一步弘扬。该县还召开了两次全国性七夕文化研讨会,形成了一批研究成果,并聘请中央民族大学知名教授对郧西七夕习俗展开学术调查活动,形成了深度调查报告;先后围绕七夕习俗拍摄了 《七夕,天河有约》、 《天河情话》等纪录片在央视播出,在 《人民日报》、 《光明日报》等媒体上刊发了《郧西笔记》、 《天河赋》等美文。今年举行的首届世界华语爱情诗歌大赛共征集全国各地选手作品5000余首,七夕文化已成为该县享誉全国的一张亮丽名片。

文化惠民谱新曲。该县注重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迈向均等化标准化,让文化惠民从 “有”到 “优”,文化阵地从 “建起来”到 “转起来”;把乡镇综合文化站、广播电视 “户户通”、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纳入民生工程 “大盘子”,逐步实现文化惠民工程全覆盖。同时,搞活民间艺术,让农民唱主角,通过举办祈福灯展、七夕歌唱大赛、摄影大赛、广场舞大赛、农民运动会等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并通过七夕艺术团送戏下乡、院线影院免费送票等方式推动精品文化下沉,让百姓畅享文化大餐。如今,全县有60余支经常活动的群众演唱队、舞蹈队,近2000余人常年坚持编排演绎七夕节目,七夕文化已在郧西大地上遍地开花。


0

主题

1

帖子

1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1

积分
1
2#
发表于 2015-2-15 10:33:51 | 只看该作者
好贴就是好贴。。。
代发广告QQ348169168

0

主题

90

帖子

90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1

积分
90
3#
发表于 2015-5-22 20:50:27 | 只看该作者
回来了 呵呵刚才在斗地主那 ~~~~

0

主题

90

帖子

90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1

积分
90
4#
发表于 2015-5-23 13:15:16 | 只看该作者
哎 我我我怎么办啊??

0

主题

90

帖子

90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1

积分
90
5#
发表于 2015-5-23 13:49:45 | 只看该作者
不错不错,我喜欢

0

主题

90

帖子

90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1

积分
90
6#
发表于 2015-5-23 14:08:01 | 只看该作者
顶!!!!!!!!!!!!!!!!!!!!!!!!!还想怎样啊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郧西论坛微信公众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