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黄土高原上的郧西人

[复制链接] 0
回复
2421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788

主题

1830

帖子

1831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831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10-10 23:49: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郧西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在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南部的黄土高原上的五顷塬回族乡和三嘉乡的龙咀子、西渠、孟河、刘家店子等4个村里居住着700多户8000余名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从鄂西北陕南一带迁徙而来的湖北人。  金秋时节,记者趁国庆长假从郧西出发,沐浴着秋日阳光,几经辗转来到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五顷塬乡和三嘉乡,探访了陇东黄土高原上湖北人的生活现状。
  9月3日上午,记者随同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三嘉乡刘家店子村的湖北移民马平友从西安南二环上绕城高速之后进入福银高速,行驶1个多小时候,到达312国道。
  汽车穿行在黄土高原山峦村落间,所到之处,道路两旁是绿树成荫,这与我想象中的黄土高原判若两地。沿路层林尽染,风光宜人,道路两旁的苹果树上挂满红彤彤的果实,像是告诉人们今年又是一个丰收的好年景。
  不知不觉间,已到达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五顷塬回族乡。算算时间180余公里的路程,只用了2小时30分钟。
  长年在西安打工的马平友说,以前的道路蜿蜒曲折,雨雪天气,塌方、滑坡、冰冻,车辆难以行走,自从福银高速的通达和312国道的复修,便捷的交通拉近了大山和都市的距离。他从西安回家,全部用时不到3个小时,而在10多年前,回一趟家,不算沿途颠簸、倒车,就得走7个多小时。
  下午4点时,车子沿着宽阔的柏油路来到五顷塬回族乡龙咀子村党家塬,这里是陇东黄土高原湖北人聚居地之一。刚到村头,一排排红墙青瓦的小院映入眼帘。
  走进湖北移民杨兴林的家,大约400多平方米的院内花木扶疏,干净整洁,10间瓦房的仿古门窗上都贴着大红的“福”字。院内拐角牛棚的隔壁停放着一辆农用三轮车、犁田耙地的“铁牛”和摩托车,“户户通”小碗碗挂在牛棚的屋顶上。
  杨兴林和儿子、儿媳正在屋檐下面晾晒玉米和辣椒。见到有客人到,他急忙放下手中的农活,招呼我们进客厅坐下。
  宽敞明亮的客厅内新式沙发、电视、冰箱、洗衣机等电器一应俱全。杨兴林的老伴马德秀给我们沏来了招待贵客的红栆、桂圆、枸杞八宝茶,端上了点心、核桃、瓜子、大枣及热腾腾馒头。
  今年70岁的杨兴林向记者讲述了他的迁徙生活:60年代中期间湖北老家遭受了3年自然灾害,杨兴林听朋友说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一带土地广阔肥沃,有“陇东粮仓”之称。在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经每年为八路军提供60万斤军粮支援抗战,人们还把该地称为第二个“南泥湾”。
  因为湖北老家连年闹饥荒,1968年杨兴林就从湖北省郧西县湖北口回族乡湖北关村一路乞讨,步行20多天来到了现住地龙咀子党家塬落户。
  “我们刚来的日子真叫苦,因为是‘黑户’,总是提心吊胆过日子,当政府收留了我们以后,日子就好过了”杨兴林回忆说。
  刚到该村时杨兴林居住是自己挖的3间窖洞,平时靠给别人打零工养家糊口。70年代初,杨兴林的5个弟弟也相继迁徙到了该地安家
  在杨兴林的带动下,湖北省郧西县湖北口回族乡的坎子山、湖北关、虎坪、泗峡口、桃园沟、西川等村的700多户8000余人先后走上了迁徙之路,安居在甘肃省正宁县的五顷塬回族乡和三嘉乡的龙咀子、西渠、孟河、刘家店子等4个村。
  改革开放以后,土地承包到户,村里给杨兴林划分了30亩土地,他把10亩地种上苞谷,20亩地种植小麦,1年以后他就解决了温饱问题,手中有了余粮。
  “那几年饿饭饿怕了,年底手中有存粮感觉非常幸福。”杨兴林笑着说。
  2004年当地政府实施危房改造工程,杨兴林自筹6万元,政府补贴他2万元,新建红砖瓦房6间。
  一时间,曾被湖北移民称为“黄土高原上最理想之居住方法”的窑洞似乎有些落伍了,在“别窑建房”、“弃窑下山”已成为“湖北村”村民当下的首选。
  正在厨房准备晚饭的马德秀老人说:“村里人现在都用沼气,既干净又方便,自来水也都通到了家里,真是和以前有着天壤之别!”
  据了解,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这一带系黄河中下游黄土高原沟壑区。因地处偏远,居住分散,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经济基础薄弱,文化教育落后,大多村民患有克山、大骨节等地方病。
  近些年当地政府先后实施了 “道路砂石化、住宅小康化、山地梯田化、养殖设施化、种植地膜化、产业优势化”的山区整村扶贫开发“五化”工程,集中实施了通水、通电、通路、通广播电视等工程,每个村庄都配套了文化广场、医疗卫生室、村级党员活动室、农家书屋、农家超市等,使他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
  谈话间,热情的主人已经准备好了丰盛的晚饭,女主人马德秀介绍说这一桌饭菜的原料都产自家菜园。杨兴林老人不停地招呼我们吃饭,激动地说:“我很想念老家,过来40多年了,我们都保持着湖北老家的生活习惯。”
  晚饭时,我们同他们聊天,大家的话题很自然地转到回忆过去老家和这里的艰难生活,细数生活的崭新变化。
  “我家现在种植10亩苞谷,2亩油料,其他的18亩地退耕栽植了核桃树和松柏树,我在家年收入8万多元,二儿子在西安做生意每年收入20万元,每年的养老保险和惠农补贴加起来还有3000多元。乡里马上要在村子里建回民小区,我也报了名。听说老家的新农村建设的很漂亮,明年我还想再回老家看看。”谈起现在的生活,杨兴林总是一脸的幸福。
  不觉中,夕阳已挂在了山头,透过浓密的树林把村子染的通红,周围依然是层峦叠嶂,只是它们再也挡不住这一支湖北人出山的脚步,小小的山村通水、通路、通电、通电视、通网络与世界贴得更近,已成为这些湖北人魂牵梦萦的地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郧西论坛微信公众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