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津人的文学梦

[复制链接] 0
回复
2930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70

主题

97

帖子

97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1

积分
97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9-6 20:59: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郧西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上津人的文学梦
柳州蚂蚁
古镇上津,又名柳州城。这里秀山柔水,风光旖旎,古为天子渡口,今为“七夕”故乡中国郧西所辖的一个边陲重镇。这里的人心中都曾有一个挥之不去的文学梦,为了这个梦,他们历尽磨难,始终坚持不渝,直到岁月老去。
这里的人们,天生就有一股儒雅的文人气质,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文人情怀,即便日无三餐,也会心怀天下,纵论古今,高谈阔论,气吞山河。我的一个本家兄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天生有一个聪明的头脑,可叹的是在他那个爱做梦的少年时代,遇上了“文革”,先是几年“停课闹革命”接着又是下乡接受再教育。繁重的生产队劳动没有压垮他心中对文学的那份狂热。他一边劳动一边写出了:“门前千亩秧,家里光大光。田园尽稻米,怎赖我饥慌.......。”就是这一首我们今天看来不成文的诗句给他招来了满身横祸。改革开放后,他到北京打工,在这拼搏的日子里,没有始终没有忘掉心中的文学梦。他以一首《企业同心歌》的诗词凝聚了8000名农民工的向心力,为上津人在首都北京建功立业提供了一个平台,小小的古城上津也为此有三位农民工成为全国劳动模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孕育一方文化。上津人文学梦的产生,也绝非偶然,它与当地独特的历史、悠久的文化、灿烂的民俗有着的密切联系。
    上津人爱文学,与这方生他养他的这片水土是分不开的。上津接秦纳楚,既有秦岭大山的雄浑厚重,又有金钱河水的柔媚秀丽,也造就了上津人复杂丰富的社会心理;上津在宋朝时处于宋金交界处,街巷里弄盛传杨八姐追赶蛮王的传说,至今仍保留有蛮王寨、蛮王洞、绞肠关等地名;城北伍峪坪后的蛮王寨上存有杨八姐一箭射塌的豁口和跨马射箭的马蹄印。古城上津街道虽曲而窄,但孝弟坊、忠义祠、孔公祠、古城楼、上关县政府等成了上津人的文化符号。那在古色古香的老四合院里,屋梁上刻有繁杂精美的雕塑、屋檐上有无与伦比的木雕、墙壁上数笔描绘的花草和人物故事,无处不在地述说着上津的久远灿烂的文化。上津古城历史悠久,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而繁华显赫一时, 它踞秦楚要塞,自古以来更以雄关当道而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自三国魏末(公元262年)首设平阳县起,上津古城就一直是这一带中心。一千八百年来,上津分别经历了县、郡的变 化,从南宋(公元208年)开始,上关一带恶战迭起,上津也因此开始成为鄂陕边塞的军事要地。直至明洪武元年(1368),上津 方并入郧西,历史上,曾14次立县,6次建郡,2次置 州。上津古城在每一次历史沿 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魏景元三年曹魏军事控制着汉水上游,曹操即设上津古城为重镇,扼守中原关口;元世祖忽必烈攻打武昌,也以古城为后方屯粮基地,宋太祖赵匡胤、吕洞宾、黄巢、李自成、张献中等都在这里留下过足迹,为其增添了浓艳的楚文化色彩。
    上津人爱文学,与上津自古是天子渡口而行成的皇家风俗是分不开的。不管哪里人,凡是到过上津的,都有深深的体会,上津人讲礼性。就连坐席也和县城截然不同,县城讲究的是天地为大,而上津讲究是君臣礼仪,上为君、下为民,左右为大臣。上津人礼多,规矩大,讲排场,待人接物、端茶上饭、婚丧嫁娶都有约定俗成、传自久远的规矩,这种规矩体现在每个细节上、言语上,处处都透露着厚重,时时都释放着俨如大家闺秀般一丝不苟的魅力。上津的饮食文化就是这种独特风俗的缩影,上津的八大件、十三花宛如我国的京剧,是上津的文化的精粹,无论从选料上、做工上、盛放器具上还是上菜顺序上,都有严格的规定,若是上延到吃饭前请客时三番五次的反复、宴席座位安排的讲究,下延到吃饭后的执手挽留、一一话别和恋恋不舍,无不让人心醉神迷。就连日常饮食,吃一碗面条也得油泼辣子、油泼酱、醋、蒜泥水和几个菜佐饭,四六个盘子上桌,一丝一毫都敷衍不得。上津人的生活讲究如此,心思细密如此,难怪不锦心绣口,文气绵长。
    上津人爱文学,与上津开放的环境是分不开的。上津是湖北省最早解放的红色革命根据地,受红色熏陶多于其他地方。这里的居民既拥有红色革命的生活理念、又有多元文化的纵横交流,有开放性的生活做派,更有文明考究的生活情调,这也无形中成为上津文人气质的重要源头。上津也是全县少有的汉回民族杂居区,是佛道圣神、基督教、天主教文化共层区,各民族和谐相处,各种文化共享繁荣,推动了上津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上津还是全县少有的商贸重镇,自汉王朝开始兴盛近2000年。这主要得益于上津地处鄂陕要冲,连接南北,水旱码头成为交通的枢纽,南方的货物经汉江水运至上津码头转运至陕商,北方的货物经骡帮脚夫驮运至上津码头去向东南沿江沿海。上津商贸的兴隆不但带动经济的大发展,也成为各方人物的云集之地,各地文化的荟萃之地,从而形成了兼收并蓄的广阔胸怀和包含四海的文化气度。
        上津人爱文学,与上津人的思想解放打破束缚是分不开的。上世纪九十年代,上津就第一个开始了城镇建设,将伍峪坪、石嘴子与城南城北连成一片,打破了原来的区镇地域界限,使伍峪坪、石嘴子、徐家园和城南城北五村一体。上津率先实行土地拍卖,创建了全县第一个开发区,并在街道外围沿金钱东岸新修了三条商贸街。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鄂豫陕三省以及全国各地的商贩云集于此,上津重拾回了数千年前商贸繁盛时的辉煌。2011年,上津启动了第二次城镇建设,总投资近4亿元,将过风楼村以北纳入集镇建设,加长加固了红围大堤600米,使过风楼与五里都连为一体。对古镇的隆昌牌楼、柳州新街、江夏街、秦晋街建筑进行了复古修缮,还原了古镇故有的丰韵。经过两次大规模开发,形成了古镇新街共存、传统与时尚齐肩的格局。年轻人喜欢古镇北部柳州广场游客接待中心的灯红酒绿,上了年纪的人喜欢古城老宅窄巷的古容古貌,徜徉其间,惬意无限。
上津人爱文学,与上津男人文秀和女人的柔媚是分不开的。上津虽处山区,却是水乡,上津山水养育了上津男人的温柔秀气,锦心绣肠,也滋养了上津女人如水的嫩滑肌肤、柔媚风韵、婉转心思。上津女人的美貌是出了名的,上津女人的娴熟坚贞也是出了名的。古老的上津古城被称为”天子渡口”。在隋唐时为皇帝选美女。由水路送至上津,美女们在船上闷了好多天,一到上津,就设法逃跑,好多美女就此落入民间。隋炀帝在国家大动乱之时,还想游江南,带着后宫三千佳丽从上津“天子渡口”入汉江下江南。走至上津,不料,被叛军围堵。当隋炀帝突出了重围,回到长安,而后宫的三千佳丽都被战乱冲散,全部流落到金钱河畔的郧西上津。由此,上津留下了美丽的芳草地,开放出艳丽的美女之花。美女与文学就像是一对孪生姊妹,相伴而生,相伴而长,相得益彰。
    上津人爱文学,与上津街独有的地形地貌是分不开的。上津街丁字型、五字街三横两纵不规则,仰卧在以十八盘仙坡岭为“靠”,金钱河玉皇滩为“照”的千米地带上。古镇,却恰恰在这方地上得风气之先,别开生面,样样都出类拔萃。上津街两曲三横,蜿蜒而下,极尽曲中通幽之妙;街道宽不盈丈,石子地面被千万双脚掌打磨得溜光水滑,让人追古思今,深思悠长,增添了浓郁的韵味。从一街到五街,所有民居格局全为前市后室,从一屋进入,数间房屋一字排开,深邃而旷远,宛如穿越时空,进入了千年文化宝库。整条街屋宇林栉次比,错落有致,一律的古色古香的木板门户,木雕、水墨画和高纵挺拔的飞檐,浑然一体,美不胜收。上津人信佛,弹丸之地建设了四五个庙宇,如北街头有三管庙、法官庙,又有三步两个庙(黄州庙、杨泗庙只一墙之隔),街后半山腰有个娘娘庙,城南沟边大圣庙,金钱河边的佛爷庙,每座庙宇都有一段久远的历史,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如此多的庙宇让天南海北的人心灵有了归宿,也让上津人有了心灵休憩之地。
上津的这方水土培育了上津人的文人气质,塑造了上津人的文化涵养;从古县令毛芬的《立埠记》到现代文人纪道清的《秦风楚韵上津镇》,从农民作家协会李宗山的文学《蚂蚁草》、《上津古城堡》到上津镇作家协会岀版的《上津古城诗文集》等等;上津人的文学之梦也为这座古镇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氛围,带来了久远的无穷魅力。上津人是为上津而生的,上津人的文学梦缘是骨子里的,她将踏着历代文人先辈的足迹,把柳州文化接力传承发扬光大!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郧西论坛微信公众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