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寒江独钓 - 

旅台纪行

  [复制链接] 63
回复
15762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32

主题

425

帖子

425

积分

荣誉会员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Rank: 4

积分
425

论坛建设奖原创先锋奖

21#
 楼主| 发表于 2011-2-14 21:55: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寒江独钓 于 2011-2-14 21:57 编辑

平日里被我们肆意挥霍弃如蔽履的时光,依然不愠不火地保持着它固有的惯性。眼看日程告馨归期在即,为了给这匆匆的旅程做点注脚,大家相约去逛台北有名的国际免税店——升恒昌免税店。

我是一个旅行简约主义者,以为旅行的最高境界是将沿途的风景风俗风情移植到心里,再延伸到生活中,竭力反对大包小包地购物,把自己弄得象个采购商似的。受了这种心理的蛊惑与驱遣,我只在免税店里走马观花般瞎转悠一圈,就返回泊在店外的大巴,认真研究起随身携带的《风雨台湾岛》,沿着历史设定的路标,走进台湾的历史。

台湾是中国第一大岛,位于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地扼太平洋航道中心,历史久远而沧桑。据《尚书禹贡篇》记载,古代中国国家机器肇始,将国土划分为九州,扬州辖地北至淮河,东至大海,其所管辖的“岛夷卉服”即为今日之台湾。公元230年,吴国君主孙权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水军一万抵达时称“夷洲”的台湾。他们在台湾历时一年,由于水土不服,疾病流行,官卒暴死,最后不得不撤离台湾,只带回一些台湾土特产和几千名台湾居民。吴国临海郡太守沈莹后来根据这一历史事件,采集信息,整理资料,著成《临海水土志》,书中描绘到:“夷州在临海东南,去郡二千里,土地无雪霜,草木不死,四面是山,众山夷所居。山顶有越王射的正白,乃是石也。此夷各号为王,分划土地人民,各自别异。”隋代大业六年,隋炀帝派遣武贲郎将陈稜及朝请大夫张镇州率兵万人,自广东义安起航前往台湾,因与当地酋长谈判不成酿成冲突,双方刀枪相向,陈稜无功而返。为了纪念这位将领,台湾中部的彰化市将一条街道命名为“陈稜街”。公元1335年,元朝正式在澎湖设立巡检司,这是中央政府派驻澎台地区的第一个行政执法机构。元代旅行家汪大渊在至正年间搭商船到台湾和澎湖,撰写《岛夷志略》,介绍台湾:“地势盘穹,林木合抱,土润田沃,宜稼穑。气候渐暖,地产沙金,黍子、硫磺、黄腊、鹿豹……海外诸国,盖始于此。”1683年,清政府统一台湾后,在台湾本土设立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管辖。1884年6月,清朝派出直隶提督刘铭传加封巡抚衔,督办台湾政务和防务。1888年正式实现闽台分治,台湾单独设省,刘铭传出任首任福建台湾巡抚。此时台湾住民,大部分是从中国大陆直接或间接移居而来。

17世纪初,明末农民起义,东北满族势力扩张,明政府处境艰难,荷兰殖民者乘机侵入台湾,台湾沦为荷兰的殖民地。1661年4月,郑成功以南明王朝招讨大将军的名义,率两万余将士及数百战舰,由金门进军台湾。郑成功宣示荷兰殖民者台湾和澎湖“岛屿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和耕种这一土地”,经过激烈战斗和围困,1662年2月,荷兰总督揆一签字投降,郑成功收复台湾。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台湾“哭声震天”,鸣锣罢市。台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政府于12月9日发出《中国对日宣战布告》,明确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条约、协定、合同,有涉及中日之间关系者,一律废止。”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台湾回归中国。对于这一段历史,我的心中一直很纠结,却不知道台湾人做何想法。一天在台北市区逛街时逮住机会,我和几名台湾市民聊了起来。我直戳戳地问“你们恨日本人吗?”他们说“不恨,五十年的日本文化影响,五十年里与普通日本民众结下的友谊,是真实的可以触摸的。”我又追问“如果中国与日本发生冲突,你们站在哪一边?”他们几乎异口同声:“当然中国啦!一边是五千年的文化和家园,一边是五十年的异族统治,五十年和五千年能有办法比吗?”

匆匆走过台湾的历史丛林地带,我收束目光,回到现实之中。恰在此时,有台湾市民走到我面前,推荐金门高粱酒和菜刀。据说金门菜刀都是用1958年解放军炮击金门的炮弹弹壳制作的,很多大陆客人很喜欢带几把回去,既好用,又有纪念意义。在这里,历史以它特有的方式,完成了一次反讽。

明天,我将飞渡重洋,回到大陆。心中一时百感交集,不由得轻轻吟咏起台湾著名诗人洛夫的诗作《边界望乡》:

  雾正升起,我们在茫然中勒马四顾/手掌开始生汗/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乱如风中的散发/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一座远山迎面飞来/把我撞成了/严重的内伤//惊蛰之后是春分/清明时节该不远了/我居然也听懂了广东的乡音/当雨水把莽莽大地/译成青色的语言/喏!你说,福田村再过去就是水围/故国的泥土,伸手可及/但我抓回来的仍是一掌冷雾//

  诗中有一段后记,兹转如右:1979年3月中旬应邀访港,十六日上午余光中兄亲自开车陪我参观落马洲之边界,当时轻雾氤氲,望远镜中的故国山河隐约可见,而耳边正响起数十年未的鹧鸪啼叫,声声扣人心弦,所谓“近乡情怯”,大概就是我当时的心境吧。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郧西论坛微信公众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