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汉中郡长利县.今朝郧西县观音镇--郧西境内置县已2106年(完全版.图文并茂)

  [复制链接] 39
回复
10913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

主题

7

帖子

7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1

积分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1-7 21:28:1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郧西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妙手观音 于 2009-11-7 21:40 编辑

十堰日报11月6日已刊发,刊发字数5701字。
十堰日报链接:http://www10yancom/html/wjpd/wjpdqcwh/2009-11/6/071114180html
下文为作者原文:


西汉汉中郡长利县 今朝郧西县观音镇
   郧西境内置县至少已经2106年
                        李光洪

  千里汉江源远流长,汉水文化灿烂悠久。长达1532公里的汉江,是汉民族引以为豪的母亲河。 “汉水”、“汉人”、“汉语”、“汉字”、“汉朝”、“汉族”等等,无不与汉江息息相关,汉水文化绚丽多彩、博大精深、厚重玄奥。悠久的历史,重重的迷雾,引无数疑问,激多少志士仁人拼却精神以探究竟。在纷繁芜杂的诸多谜团中,有一个问题很少被人提及:西汉的长利县故址究竟在哪里?

  “长利县”,或许被人遗忘,在尘封几千年的角落里归隐。可是,“长利”这个吉祥的名词要么作为人的名字,要么作为企业的名称,时常在我们身边,我们许多人却不知道她的名气。用中文百度搜索,汉水的信息量是170万,长利是421万,汉水强于长利。但是,用全球谷歌搜索,汉水的信息量116万,而长利的信息量却高达129万,长利强于汉水。可见,就全球来说,长利比汉水名气大。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您想知道,我也想知道。笔者素好历史,曾任过教,后又从事基层行政工作,作为郧西人,对郧西地方史颇多留意。

  多年前,笔者有幸看到了十堰市著名史志学家张培玉先生编著的《十堰市建置沿革》。在这本书的第21页有这样描述:“汉水又东经长利谷南,入谷有长利故城,旧县治。……县治在天河下游,郧西县南,约在观音镇一带。”看到这一句时,我震撼了。在我以前看过的县史志类书籍中,郧西置县是明成化十二年,即公元1476年,不过几百年。后来,知道了上津建县的时间一直在论证中提前到设平阳县的三国时期,也不过1700多年。而按照张先生的见解,郧西建县要提前到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即公元2年),郧西境内置县已达2000余年。当然,张先生的表述是严肃的。可就是这严肃的书籍并未在当时引起学界及政界的重视,非常遗憾。

  2006年,机缘巧合,笔者调至郧西县观音镇工作,竟然与“观音—长利”有如此的缘分,这是我做梦都没有想到的。乡镇工作千头万绪,很苦很累也很充实。于是,繁忙之余,我就开始了我的“长利县”追寻之旅。三年来,我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请教了许多专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我的观点是,西汉时期汉中郡长利县就是今天的观音镇,建县的时间至少是汉武帝天汉四年(即公元前97年),也就是说,郧西境内置县的历史至少已有2106年。

  研究历史不能假设,论证历史需要证据。
本帖评分记录威望 金钱 收起 理由
来自天河 + 2 + 13 厚重
总评分: 威望 + 2  金钱 + 13 

1

主题

7

帖子

7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1

积分
7
2#
 楼主| 发表于 2009-11-7 21:28:51 | 只看该作者
证据确凿:“长利县”就在郧西观音

  “长利”在历史典籍中第一次出现是战国初期的《国语•周语》(公元前470左右)中,“故王天下者,必先诸民,然后庇焉,则能长利。”后来的《吕氏春秋》(公元前239年前后)中有:“天下之士也者,虑天下之长利,而固处之以身若也。”由于“长利”这个词总是饱含统治阶层的期许,秦始皇在公元前219年踌躇满志地登上泰山时,在千古流传的石刻中写道“皇帝临立,作制明法,……夙兴夜寐,建设长利,专隆教诲……”

  作为一个名词,“长利”在典籍中一目了然,但作为一个地名,“长利”的身影与“曲莫如汉”的汉江一样,曲曲折折,在历史的长河中若隐若现。

  《中国历史地名辞典》(1986年版)第131页中对长利县的解释是,『长利县』:西汉置,治所在今湖北郧西县西南;东汉废;西晋太康四年(283年)复置,次年废;隋义宁二年(618年)复置;唐贞观元年(627年)又废。这是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对“长利”的解释。以今天的时间(2009年)为坐标,往前倒溯求证,这“三置三废”与诸多历史典籍的记述是相同的。

  距今149年的清朝《城邑考》中记载,“长利城在府西北二百里。汉县,属汉中郡。后汉省。”这一句话中的“府”,指郧阳府。

  距今1064年,即由《城邑考》再往前900年,公元945年书成的《旧唐书》中记载,“上津汉长利县地,属汉中郡。”这一句话包含这样的信息,在汉朝的时候,上津曾被长利县管辖,长利县又属汉中郡。

  距今1189年,写于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年)的《元和郡县图志》是一本极有参考价值的地理典籍,在第二十一卷、五四五页中记载,“丰利县,东至州二百四十里。本汉长利县之地也。理在长利川,故以为名。”这说的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丰利县原来是长利县管辖的地方,而长利县理应在长利川,并且以长利川为名。

  距今1500年左右,大名鼎鼎的郦道元在《水经注》(成书520年左右)的第二十七卷写道,“汉水东径长利谷南,入谷有长利故城,旧县也。”这位北魏的地理学家,以游览名胜、勘察水文、探溯源头而著称,想必他老人家到过长利县吧。

  距今1504年,南朝的梁沈约在《宋书》(成书505年左右)卷三十七志第二十七州郡三中说,“钖县令,前汉长利县,属汉中,后汉省。晋武帝太康四年复立,属魏兴。五年,改长利为钖。”这告诉我们,钖县,就是争论多少年的是“钖”还是“锡”的天河口对面的那个县,曾属长利县管辖,后汉时撤了,以后又复立,并且把长利的名称改为钖。

  距今1659年,流传至今最古的地方志《华阳国志》(成书350年左右)问世了。《华阳国志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卷二 汉中志(七)》中记载,“汉水又东迳郧乡县故城南,谓之郧乡滩,县故黎也。即长利之郧乡矣。”

  距今1929年,即公元80年左右,语言庄严工整的《汉书》问世了。惜墨如金的班固只用了五个字来介绍长利:“长利,有郧关。”这一句话不但说明了长利县的存在,还说明了“郧关”只是长利县的一个地名。

  综上历史文献,长利县是客观存在的,就在今天以观音镇为中心的一带区域。那么,何以说明西汉的长利县就在今天的观音镇呢?还有进一步的证据。

  第一,还是班固的那句“长利,有郧关”的那句话。以往我们总以郧关在郧县为由,论证长利在郧县。其实这犯了论证方法的错误和逻辑错误。班固,西汉著名历史学家,生于公元32年,卒于公元92年,其《汉书地理志》明文:长利,有郧关。“有郧关”三个字是班固在书稿初成后,在下面的“注”中添加的。此所谓,郧关是长利县辖下的一个地方。长利比郧关大得多,长利县治所在地肯定在郧关以外的地方。

  第二,就是珍贵的地图了。《中国历史地图集》是迄今为止最权威的中国历史地图,前后删改达40多年。笔者查阅了所有版本,在1975年版第二册的P26-27页“益州刺史部北部”汉平帝元始二年(即公元2年)的政区图上,在1997年再版的第二册P29-30页“益州刺史部北部”汉平帝元始二年(即公元2年)的政区图上,都清清楚地标明长利县的位置,就在今天的观音镇。附图。

  这是非常可信的。为什么呢?《中国历史地图集》取自过去的《禹贡》、《郡国志》等大量史料,经过了几百位专家几十年的考证,去伪存真,其学术上的权威性目前尚无其它能出其右。

  第三,数据及史料。西汉末年,土地兼并严重。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朝廷对全国土地进行了面积丈量,至今仍保存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西汉王朝各郡国土地面积数据。例如汉中郡,有户101570,人口300614。为确保数字精确到户,朝廷决定详细登记每乡每户土地的亩数并绘制成鱼鳞图。连每家每户都绘的有图,况且那么大一个长利县?

  由此可以判断,长利县在观音在准确的,无误的。在西汉时的隶属关系是:中央朝廷→益州刺史部→汉中郡→长利县。建县的时间最少在汉平帝元始二年(即公元2年),地点就在今天郧西县观音镇。

郧西至观音局部图.jpg (26.75 KB, 下载次数: )

郧西至观音局部图.jpg

1

主题

7

帖子

7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1

积分
7
3#
 楼主| 发表于 2009-11-7 21:29:30 | 只看该作者
理性分析:汉初在观音镇设长利县的三大理由

  前面我们用地图、史料等论证了西汉在观音镇设长利县的时间至少在公元2年,现在再来分析“长利县的设置时间至少在公元前97年”这个问题。这是因为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和局部政治因素形成的。主要有三大原因:

  一、汉初在观音镇设长利县,既是稳定的需要,又是中央政府消除“恐国症”的一个例证

  有一个问题让人困惑,需要解答:为什么西汉初设长利县,而前面的秦和后面的东汉却都没有设呢?还有许多史学家对又一个问题也同样困惑:为什么西汉郡县中许多两个两个的离得那么近?而有的又隔得那么远,是不是不符合规律?

  解答这个问题并不难。把这一地区的历史因素和中央政权的心思摸透了,答案也就出来了。

  西汉开国之初,因为造反得天下,深知王朝更替之易的刘邦对“王”和“国”忧心忡忡。朝廷对秦以前的古国旧属恩威并施,给予优厚的待遇以笼络人心,又限制其活动严加防范。这是“恐国症”第一次发作。

  而结合汉江中游的天河口附近,朝廷在处理上必须多考虑两个因素。一是这一地区过去小国多,旧属多,影响深远,需要严加防范。观音镇的天河口附近,上至白河、羊尾,下到安城、丹江口,先后出现过麇、钖、绞等古国。对于汉初的朝廷来说,虽然这都是几百年前的古国,但有一件事既表明了这一地区百姓的执着、政治的复杂性,又加剧了汉王朝的担心。麇国是本在观音天河口对面郧县五峰乡的一个古国,资历比楚要早几百年,早在周武王十一年伐纣的时候,麇人就是“多国部队”的一支。公元前611年,强大后的楚国灭掉了麇国,并将古麇人远迁至千里之外的湖南岳阳(今岳阳东30里有麇城遗址)。可是,麇人的意志使楚人刮目相看,一部分麇国遗民不愿降楚,翻越大巴山逃到四川、云南,其中还有一部分竟回到了郧县五峰。这个历史现象,再加上“故国”情怀的影响力,本来就对“国”非常敏感的汉王朝不得不考虑。

  而另一方面,汉王朝顾及大汉体面,不得不对这一地区优厚对待。众所周知,刘邦是以汉中为基地发家的。项羽分封天下,刘邦是汉中王,汉中就是刘邦的根据地。如果根据地的政治不稳定,何以服天下?况且,“汉”已是汉王朝的国本、国脉了,朝廷不得不慎重行事。

  所以,为了防止复国的苗头,又要保持这一地区的稳定,汉王朝采取了怀柔政策,即在每一个古国的故址设一个县,然后,在其附近再设一个县。这是有依据的。比如,在故“钖”国附近设一个钖县,然后再在观音镇设长利县。在古庸国设一个“上庸”县的同时,在其附近仅几十公里的地方又设“武陵县”。有人会驳斥说,这一地区面积大啊,就需要加设一个县。那么,你看一下当时的郡县图,汉中郡中间的那么一大块地区,就一个西城县。而西边的面积仅有整个郡的八分之一,却有五个县一个一个地挨着,即沔阳、褒中、南郑、成固、安阳,县数将近占了汉中郡(共12县)的一半。这充分说明了汉王朝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削弱古国影响,而采取了牵制、监督、分化、瓦解又合作的怀柔政策。

  二、汉初设县,既是“恐国症”的延续,又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西汉建立之初,为了加强和巩固刘氏政权,抑制秦以前的古国旧属,汉承秦制,采取郡县制度;同时又为了稳定,不得不对一些打江山的元老进行了封国,产生了七大异姓王,形成了封国与郡国并存的郡国制度。既有“恐国症”,又不得不重新封国,这是矛盾的,也是朝廷最不放心的。于是,在严防前秦古国旧属以后,“恐国症”第二次发作,本着“非刘姓王天下共击之”的方针,对新封的异姓王磨刀霍霍,异姓诸侯被很快消灭。历史有惊人的相似。汉王朝消灭异姓王以后,迫于形势又封了一批刘姓王。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刘姓诸侯不仅没有成为安定的因素,反而成为国家的离心力。最后,“恐国症”第三次发作,汉王朝采取了两项深远的方针,这两项都与郡县制的完善有深远的影响。

  第一项就是“推恩令”。就是把大国化小,小国化了,减少对中央政府的威胁。汉中郡在西汉开国之初是“汉国”,在政治上处于半独立的状态。在七国之乱平定后,在中央政府弱枝强干的策略下,汉国变成了汉中郡。这大大加强了中央的权威。

  第二项是逐渐完备郡县体制。西汉开国之初(公元前206年)汉中郡叫汉国,实行的就是郡县制度,长利县很有可能就在这时设置的。经过百余年的运行,郡县体制已非常成熟,于是在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朝廷将全国设立十三刺史部,部下设103个郡,郡下设县,官员由朝廷任免。这就大大避免了地方势力坐大而形成的尾大不掉。如果说长利在这时候成立的,理由也很充分。

  还有一个史料决定了长利县的最晚形成日期。谭其骧《汉百三郡国建置始考》中明确考证,在汉初休养生息与政治动荡相互交替了几代皇帝之后,汉武帝深谙地方稳定的重要性,于是决定对地方机构不再裁撤,地方版图不再随意变更。也就是说,自汉武帝天汉年间(公元前100年)以后,地方行政建制变化不大。这就把长利县的建县时间由过去的公元2年大大提前。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记载的长利县,目的是统计人口,并不是说明长利县成立的时间。长利县成立的时间可以采用西汉建国之初的进间公元206年(汉中郡),也可以采用汉武帝在全国全面推行郡县的时间(公元前106年),还可以采用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为了确保准确,时间选择取用下限,即天汉年号的最后一年天汉四年(公元前97年)。那就是说,西汉在今天的郧西观音置长利县的时间最迟也是西汉武帝天汉四年即公元前97年,那么,郧西境内置县历史至少已经2106年。

  三、在观音镇设长利县,既是移民、流放的需要,又是开发、发展的需要。

  十堰的历史,其实是一部移民的历史。在一般人的眼中,十堰范围内,房陵是四大流放地之一,竹山是移民较多的地区,那观音又如何与移民、开发联系上呢?说实话,这没有证据,是推理。

  在秦汉时期,把郧西作为流放地,朝廷最放心。流放犯人,朝廷最担心什么?逃跑。二千年前,把犯人放到郧西,是很难跑掉的。与长利县相比,房陵、岭南、海南离统治中心又远,朝廷总还是有些不放心。

  再说,秦汉时的郧西也需要开发。那时候,山大林密,地旷人稀,许多地方人迹罕至。直到比汉代晚1000年的宋代,土地资源较丰富的郧西周边地区仍然是“千里之地,荒无人际”。

  郧西处于秦岭地槽东部,秦岭褶皱系之东缘部分。看一下郧西的地形图,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图案,即以郧西为中心,东南西北四面形成的山系成为一个“C”的形状,“C”的开口很小,且面向南面汉江的方向。沿着“C”面的弧线,依次是一系列很高的山峰。由涧池乡的凤凰山顺时针依次罗列为,高坡梁子(1332米)、龙洞沟脑(1196米)、千军岭(1310米)、黄龙山(1327米)、银珠山(1128米)、祖师殿(1330米)、方山寨(974米),连接这些山峰的是一系列森林密布的山系。在秦以前,这些地方可是不毛之地的原始森林,完全阻断郧西与外界的联系。由于山高林密,难以探寻河流的源头,所以把从郧西到观音的河流命名“天河”,意思是水从天上来。秦汉时候,如果想从郧西到上津,陆路是不通的。汉武帝天汉元年后又经过了291年(公元191年),五斗米教张鲁利用郧西的封闭地形整整盘据了10年,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才被曹操打败。直到民国时期,郧西与外界的通道主要是水路,航道沿天河而下,经过观音,再到汉江。

  “C”字的地形,沿“C”弧线都是大山,很小开口处又是汉江天险,郧西就是一个天然的樊笼,而观音就是这樊笼的门扣。如果把这样的地形比作一个肚子大开口小的瓶子,那观音就是瓶颈。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我想,这也是在观音镇建县的原因之一吧。

郧西县城周边山脉示意简图.jpg (108.98 KB, 下载次数: )

郧西县城周边山脉示意简图.jpg

1

主题

7

帖子

7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1

积分
7
4#
 楼主| 发表于 2009-11-7 21:29:58 | 只看该作者
风流云散:天各一方的“长利”和观音镇

  历史的道路从来都是不平坦的。对于长利县来说,如此,对于观音镇来说,还是如此。

  东汉建武六年(公元30年),长利并入钖县,隶属汉中郡。从此,观音镇作为郧西及周边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使命暂时结束。从天汉四年建县开始算起,到东汉建武六年裁撤,长利在观音置县126年,管辖范围包括今天的郧西东面、郧县西面大面积地区。

  从此,长利的名字走出了观音镇,开始了“长利”地名的曲折之旅,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是昙花一现。

  东汉建武六年(公元30年)长利并入钖县。长利的地名在沉寂了253年后,直到西晋太康四年(公元283年),又复置长利县才使用。这时候的长利隶属荆州魏兴郡,治所在今郧西城关天丰一带(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三册5354页)。仅仅过了一年,就撤掉了。

  又过了334年,即隋义宁二年(公元618年),又复置长利县,属上津郡管辖。仅仅过了9年,即唐朝贞观元年又废。从此以后,长利作为地名在地图上消失。也就是说,根据已知准确的史料,长利在观音生长了126年,而离开观音后,两次作为地名仅仅使用了10年的时间。

  长利走出了观音,没有了生命力,而观音没有了长利,亦是沧桑几度,直到近几十年,这千年古镇才焕发出青春。

  长利离开观音后,观音镇在东汉建武六年(公元30年)取名“卧龙岗”。应该说,这是一个很有创意的名字。要知道,大名鼎鼎的诸葛亮先生自称“卧龙”是160年以后的事。可是,即使有这么好的名字,卧龙岗也寂寂无名。前面有光芒四射的麇、绞、钖古国,后面有后起之秀的上津郡、郧乡县,再加上在卧龙岗没有发生什么大的历史事件,所以直到元代一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卧龙岗一直是世外桃源。

  明末清初,战乱频繁,佛教盛行,卧龙岗概莫能外。唐朝武周时期建于天河边的观音堂借势扩大规模,香火日甚,观音堂的名气也越来越大,于是在清朝同治年间改卧龙岗为观音堡。这时候的观音,陆路四通八达,水路北通郧西,南经天河口到汉江后,又可上通安康,下接武汉。再加上娘娘山、万寿寺等一批佛教圣地、旅游景点的点缀,位于郧西县城腹地与外界交流唯一水道瓶颈处的观音镇,盛极一时,“兴漕运商铺云集,龙华会万人空巷”。在观音下游、距观音四公里的天河口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发展成名噪一时的“小汉口”。

  可是,好景不长,清末战火不断,民国你争我夺,一百多年的战乱,使交通便利的观音倍受折磨。上世纪四十年代后,黄金水道渐废,观音镇步入萧条。建国后,观音虽然有了长足发展,又由于水灾、旱灾轮番肆虐,经济建设雪上加霜。

  改革开放以后,观音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交通、民生、农业等各项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地变化。观音镇已成为郧西县南部大镇重镇。“一条条公路穿山涧,一排排楼房缀青山。一群群山羊绕山銮,一座座大棚赚大钱……”观音妙手绘蓝图,千年古镇舞翩跹。当前,在郧西大开放、大招商、大发展的新格局中,这二千多年前的西汉长利县故地,今天的郧西县观音镇,一定会越来越美,越来越好,越来越有实力,越来越有魅力。

  作者:李光洪。郧西县观音镇党委书记、镇长。
  邮址:郧西县观音镇人民政府   邮编:442628

1

主题

7

帖子

7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1

积分
7
5#
 楼主| 发表于 2009-11-7 21:46:47 | 只看该作者
谢谢版主设置高亮。

101

主题

3452

帖子

3456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456

热心网友奖

6#
发表于 2009-11-7 21:54:48 | 只看该作者
这让我想起了我的那篇大学中的俗人与江湖中的思想家!
一个基层党政主要领导能够写出这样厚重的文章,真是让然敬佩!
郧西欢迎你!

101

主题

3452

帖子

3456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456

热心网友奖

7#
发表于 2009-11-7 21:58:54 | 只看该作者
也是我对家乡的认识更进了一步!
谢谢作者,谢谢楼主!baozi60
郧西欢迎你!

5

主题

59

帖子

59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1

积分
59
8#
发表于 2009-11-7 22:10:28 | 只看该作者
郧西有这样的人才,高兴!!!
郧西有这样的历史,自豪!!!

959

主题

7987

帖子

8061

积分

管理员

小马过河 脆弱的理性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061

管理员

9#
发表于 2009-11-7 22:11:18 | 只看该作者
据我所知,来自天河是观音镇走出的杰出学界人才,应该也是截止目前唯一的。观音镇能孕育如此精英莫非与历史底蕴有关?
要有思路 才有出路
要有创新 才有发展
要有重点 才有亮点
要有作为 才有地位

101

主题

3452

帖子

3456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456

热心网友奖

10#
发表于 2009-11-7 22:21:00 | 只看该作者
长江后浪推前浪,后浪更比前浪高!
郧西欢迎你!

108

主题

1761

帖子

1764

积分

金牌会员

我不是卡卡

Rank: 6Rank: 6

积分
1764

热心网友奖

11#
发表于 2009-11-8 07:16:23 | 只看该作者
佩服
五体投地!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354

主题

1314

帖子

1314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314

独具个性奖

QQ
12#
发表于 2009-11-8 09:17:54 | 只看该作者
人杰地灵的地方,所以我选址观音给父母养老
生活就是活着,

354

主题

1314

帖子

1314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314

独具个性奖

QQ
13#
发表于 2009-11-8 09:19:09 | 只看该作者
我说的,三中后边山上的坟墓要好好考察一下, 那里的坟墓与当地的不一样,
生活就是活着,

14

主题

947

帖子

95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950
QQ
14#
发表于 2009-11-8 17:18:21 | 只看该作者
不错!让我对郧西的历史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哦!
生活中最大的幸福是坚信有人爱我们!

14

主题

947

帖子

95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950
QQ
15#
发表于 2009-11-8 17:21:12 | 只看该作者
谢谢!这让我对郧西的历史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生活中最大的幸福是坚信有人爱我们!

159

主题

2062

帖子

2062

积分

金牌会员

随风大侠

Rank: 6Rank: 6

积分
2062

优秀新人奖

16#
发表于 2009-11-8 19:04:22 | 只看该作者
观音妙手绘蓝图,千年古镇舞翩跹。当前,在郧西大开放、大招商、大发展的新格局中,这二千多年前的西汉长利县故地,今天的郧西县观音镇,一定会越来越美,越来越好,越来越有实力,越来越有魅力。
祝福郧西百业兴旺,
祝福祖国国富民强!

6

主题

240

帖子

24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40
17#
发表于 2009-11-8 19:23:41 | 只看该作者
欢迎更多有思想有深度的文章!
风卷落花舞轻烟,燕携微雨过柳前

1

主题

7

帖子

7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1

积分
7
18#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0 07:49:25 | 只看该作者
谢谢顶帖!
观音镇欢迎您到观音作客!

157

主题

1532

帖子

1532

积分

金牌会员

性情人生

Rank: 6Rank: 6

积分
1532

最佳文采奖优秀新人奖

QQ
19#
发表于 2009-11-12 17:52:48 | 只看该作者
也是我对家乡的认识更进了一步!
谢谢作者,谢谢楼主!baozi60
来自天河 发表于 2009-11-7 21:58
真棒楼主!!!学习了,欣赏了,自豪了!!!从此多了些。。。
人回故乡

0

主题

4

帖子

4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1

积分
4
20#
发表于 2009-11-12 19:21:2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hbshy5920 于 2009-11-12 19:26 编辑

搜集如此大量有理有据论证,确实耗费心血不少。真是辛苦您啦。
今日有幸借助强大的网络媒体看到家乡历史很是欣慰啊。|
这和我们在校时更本就看不到这样的历史。
我觉得为得大力弘扬才对,对于市内所有的学校应该开设本地历史讲解科目。让更多的人晓得家乡历史文脉,爱家乡!
这是我的一点意见。
不怕神一样的敌人,就怕狗一样的哥们。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郧西论坛微信公众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