郧西,一块红色的土地

[复制链接] 0
回复
1921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788

主题

1830

帖子

1831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831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9-5 15:26: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郧西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016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8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突出国民党反动派的重重包围,取得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胜利,为中国革命保存了有生力量,从而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武装得到生存、发展并壮大,最后夺取了政权。郧西县也是中国红军长征的见证者,1932年至1936年,红四方面军、红三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在长征途中先后来到郧西,其中红二十五军在郧西驻扎一年多的时间,创立了鄂豫陕根据地,建立了苏维埃地方政权。这充分说明了,郧西也是一块红色的土地。今天,我们重温这段史实,缅怀先烈,珍惜今天,激励后人,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永远的长征精神,团结一心,奋发有为,为建设更加美好的郧西而努力奋斗。

一、长征途中三支红军先后历经郧西

(一)红四方面军经过郧西血战云岭

1932年,蒋介石投入重兵对鄂豫皖发动了第四次“围剿”,红四方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10月15日,在徐向前总指挥、政委陈昌浩、副总指挥王树声以及中央代表张国焘率领下,红四方面军主力两万余人从湖北广水开始西征, 11月初到达郧县南化塘地区休整了3天,11月11日,经郧西县三官洞到达了鄂陕交界的郧西县上津镇云岭一带。不料,敌陕军三个团已抢先占领了漫川关,堵住了红四方面军前进的道路,对红军形成了包围之势。徐向前指挥红四方面军强攻漫川关以东的北山垭口,许世友率领三十四团战士们猛攻张家庄垭口,在敌人包围圈上撕开了一个血口,为全军杀出一条通道,粉碎了敌人围歼红四方面军于云岭山脉的企图。经过两天激战,红四方面军从漫川关西北面突出重围,翻越野狐岭,抢占竹林关要隘,进入商县以西之杨家斜。红四方面军又越秦岭、渡汉水、经汉中入川,开辟川陕革命根据地。

(二)红三军辗转郧西县上津镇

1932年11月29日,红三军在夏曦、贺龙、关向应的率领下进入郧西县上津镇,在白岩寨处击溃尾追之敌。当天,红军在上津镇泗峪河缉捕了为国民党51师收粮征款的联保主任陈贤志,没收了他逼收的粮、款。在槐树捉住了大财主周盛甲,当晚将此二人处决于范家坪。次日,红三军由槐树经关防抵达庙川(今湖北口)的东川,处决了槐树的大地主黄青山等4人。12月1日,红三军由东川进入陕西省镇安县的茅坪地区。12月8日,红三军从竹山、竹溪的交界进入竹溪,于16日进入四川省巫溪县。

(三)红二十五军及红七十四师在郧西驻扎战斗逾两年

1934年11月11日,鄂豫皖省委在河南省光山县花山寨召开了第十四次常委会,决定红二十五军向西转移出鄂豫皖根据地,省委决定由程子华担任红二十五军军长。12月10日,鄂豫皖省委到达陕西省丹凤县庾家河并召开第十八次常委会,会议作出了《关于创建新苏区、新的革命根据地的决议草案》,将鄂豫皖省委更名为鄂豫陕省委,红二十五军主力挥师南下转移到郧西地区,开辟了郧西、镇安、山阳、旬阳四县边区根据地。

1934年11月到1935年7月,红二十五军在鄂豫皖(鄂豫陕)省委的领导下初步创建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红二十五军和各路游击师、地方游击队及抗捐军纵横驰骋于鄂豫陕边的广大区域,创建了东起河南省卢氏、西峡、淅川,南至湖北省郧西县和陕西省旬阳县,西到陕西佛坪、洋县,北抵长安、蓝田的大片根据地。郧西县大部分地区处于根据地的中心区域,是4块重要的稳固的根据地之一。郧西与陕西、河南省交界的地区也成为重要的游击活动区域。在敌人的两次重兵“围剿”中,红二十五军先后歼灭陕军警一旅、警三旅大部,重创警二旅和敌一二六旅,沉重地打击了敌人。也使自身得到发展和壮大。

1935年9月9日,红二十五军北上后,鄂陕、豫陕两特委在商南县梁家坟举行联席会议,决定成立鄂豫陕特委和红七十四师,合编各路游击武装部队,组成红七十四师。红七十四师成立后,在郧西县及陕南地区坚持辗转游击1年多的时间,打破敌人三次围攻,到1936年12月,红七十四师同敌人进行了上百次的战斗,先后打败敌人三次“清剿”,歼敌3000余人,缴获各种武器2000多件,队伍也由700余人发展到1700余人。1936年12月中旬西安事变爆发,1937年1月,遵照中央指示,红七十四师北上抗日。至此,红军全部离开郧西。

二、红二十五军创建以郧西为中心的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建立苏维埃政权,开展系列武装斗争活动

(一)红二十五军建立了鄂豫陕第一块革命根据地

1934年,鄂豫陕省委决定首先在鄂陕边的郧西县、陕西省镇安县、山阳县和旬阳县等四县边区发动群众,开创新的根据地,组建人民武装。1934年12月上旬,红二十五军抽调手枪团二分队,与一支农民武装“大刀会”一起,在陕西省洛南县组成陕南抗捐第一军,南下郧西,北返洛南,东入卢氏,西转蓝田,以武装斗争为先导,扫除民团武装和反动政权,摧毁国民党在广大乡村的统治基础。12月底,红二十五军在镇安县九甲湾(今属山阳县)将二二三团七连改编为鄂陕游击师,二二三团政治处主任陈先瑞担任师长。陈先瑞率领游击师到鄂陕边的郧西、山阳、镇安、柞水地区打游击,开展“抗捐、抗债、抗粮、抗租、抗丁”的“五抗”斗争,开辟根据地。到1935年1月底,红二十五军在郧西、旬阳、镇安、山阳等四县边区,横扫反动民团,发动和组织群众建立苏维埃基层政权,开创了第一块革命根据地。鄂豫陕省委先后在郧西县二天门组建六路游击师,在郧西县大小新川建立七路游击师,相应建立了区乡苏维埃政权。

(二)鄂豫陕省委在郧西县虎坪涝池大院召开会议

1935年2月19日,鄂豫陕省委在郧西县庙川区虎坪涝池大院(今郧西县湖北口回族乡)召开第二十次常委会议。会议总结了入陕两月来的斗争情况,就“红二十五军能否在鄂豫陕边区单独创建根据地”的问题进行了一场重要的思想斗争。通过了《为完全打破敌人进攻,争取春荒斗争的彻底胜利,创造新苏区的决议案》。会议要求扩大与加强红军,组织地方武装,开展游击战;抓紧时机继续发动群众,立即分配土地,建设基层政权,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大块的根据地。要求把春荒斗争与武装斗争结合起来,把建立秘密的党团组织与公开的斗争结合起来,把建立根据地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打破敌人的进攻,争取春荒斗争的彻底胜利。

当天参会的战士群众1万余人。会上宣布没收并分配恶霸地主张学智、马安东的粮食和衣物,分给贫苦的群众。选举成立了鄂陕边区泗峡口乡苏维埃政府,当地人魏茂顺为主席。泗峡口乡苏维埃政府机关设在涝池大院。鄂陕边泗峡口乡苏维埃政府辖郧西县虎坪、泗峡口、龙王滩、董家川、丁家塔、后峡、红岩、湖北口、冯家冲、坎子山及陕西省镇安县的茅坪、峡口等12个村苏维埃政权。各级苏维埃政府成立后,首先在郧西县虎坪、湖北口、泗峡口和红岩等地分配了土地和房屋。在红二十五军史上,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是一次统一思想与明确方法、方向路线的会议。

(三)反“围剿”斗争胜利,初步建成鄂豫陕根据地

1935年5月初,鄂豫陕省委决定成立豫陕特委和豫陕游击师,各地游击队积极开展活动,打击反动武装,组织群众进行斗争,配合了红二十五军的行动,巩固和扩大了根据地。鄂陕游击司令部战斗营和六路游击师,先后袭击了国民党郧西县大队和设在关防铺等地的国民党民团据点,捣毁了郧西县“铲共义勇军”在三天门的老巢。同时,各游击队还组织人民群众为主力部队送情报、当向导,派出小股游击队割电线、断交通,侦察敌情;动员农协会、儿童团、妇女会等群众组织,站岗、放哨、做军鞋、备干粮、救护伤病员,有力地配合和支持了主力部队的行动。

至此,鄂豫陕根据地已基本形成。红二十五军进入鄂豫陕一带,经过五个多月的艰苦斗争,首先在作战上取得了一连串的胜利,歼灭陕军一二六旅3个多营和警二旅、警三旅大部,先后攻占镇安、柞水等五座县城。全军指战员英勇作战,积极开展群众工作,组织地方武装,建立革命政权,扩大红军,取得显著的成绩。红二十五军发展到4000多人,游击武装共2000多人。在湖北省的郧西县和陕西省的蓝田、柞水、镇安、山阳、旬阳、洛南、商南、商县、卢氏和华阳地区,建立了两个县、8个区、46个乡、400多个村苏维埃政权,并成立了一个边区政府;鄂豫陕省委先后建立了鄂陕、豫陕两个特委,发展党员30多人。

(四)红二十五军在郧西开展的斗争活动

1.建立苏维埃政权,开展土地革命。

1935年1月19日,红二十五军主力由陕西省洛南县进入湖北省郧西县庙川区的大、小新川一带,军部和鄂豫陕省委驻小新川。经过宣传发动,召开群众大会,成立了大新川苏维埃政府。在小新川娘娘庙,成立了小新川苏维埃政府,机关设在何家大院。大、小新川苏维埃政府开展革命斗争,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把没收的粮食和其它果实分给贫苦农民,镇压了恶霸地主余帮安、田光增、石贤莲、齐崇富,没收了大地主金高银、鄢道生的财产。还在郧西县东川村、西川村、桃园沟村、秋树林村和陕西省镇安县潘家河等地建立了苏维埃政府,开展了土地革命运动。

1月22日,红二十五军主力由大、小新川进入郧西县的一、二、三天门和丁家坪等地。23日,省委和军部在二天门街召开了数千人参加的群众大会。会上军政治部副主任郭述申等领导讲了话,镇压了作恶多端的国民党反动保长余世泽和地主、敲诈民众的税收员祝山虎。宣布成立了二天门区苏维埃政府。管辖郧西县的一、二、三天门、丁家坪、关防、蔡家场、黄家沟、木瓜寨、回龙、李磨沟、庙川、虎头岩、寺院沟、三十六岩及山阳县湖坪等地的25个乡、村苏维埃政权。

2月14日,镇安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县苏维埃政府辖郧西县的二天门区、枣子树坪乡、大小新川乡、虎坪乡和镇安县、山阳县、柞水县、旬阳县等地。2月下旬,鄂陕游击司令部派人到郧西老林、枣子树组织贫农会,成立苏维埃政府。在镇安县苏维埃政府领导下,郧西县大、小新川,二天门区、丁家坪、虎坪、泗峡口等地都成立了区乡苏维埃政府,组建了游击队和抗捐队,成立了均地委员会,迅即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分配了土地。二天门区惩治和处决了艾金友、李英洪、杜之全等8名罪大恶极的土豪劣绅,没收并分配了其所霸占的土地和财产。一、二、三天门,丁家坪、蔡家场、庙川等地先后有500余户贫苦农民分得了土地,1000多户贫雇农分得了粮食、衣物和其它胜利果实。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内,红二十五军在郧西境内共开辟了5块新根据地,面积达700多平方公里,人口近3万,建立了1个区,46个乡、村苏维埃政权机构,鄂豫陕郧西根据地宣告建立。

2.组建人民武装,打击反动民团。

红二十五军在郧西县帮助创建苏区政权的同时,还抽出骨干力量组建地方人民武装,取得了显著成绩。1935年2月下旬,在郧西成立了鄂陕特委和鄂陕游击总司令部。鄂陕特委书记郭述申,鄂陕游击总司令部司令陈先瑞,政委由郭述申兼任,原二二三团三营七连编为总部特务营。与此同时,省委和鄂陕特委、鄂陕游击总司令部,还将郧西县一、二、三天门和镇安县、山阳县等地建立的抗捐军和游击队,分别编为第三、四、五、六、七、九路游击师。

红二十五军还帮助郧西根据地建立了多种形势的区乡红色地方革命武装。二天门苏维埃政府成立之后,红二十五军立即发动群众帮助组建了二天门区游击队。在大新川,成立了大新川抗捐军。在小新川,成立了小新川游击队。红军干部余新德、张祖祥组建了郧西县虎坪、涝池、泗峡口游击队和回民游击队、抗捐军。泗峡口回民游击队队长魏茂顺,抗捐军团长李成章。郭述申和陈先瑞在郧西县亲自组建了二天门区三十六岩抗捐队。在斗争中,二天门区三十六岩抗捐队由30多人发展到80多人,还输送了一批骨干参加了红军。此外,红军还派出指战员在郧西县安家区的三官洞、八道河、何家井一带发动群众,宣传“五抗”,镇压了地主恶霸谢文安、曾世仁、江平章、王华山和反动民团团长马文礼;在关防区的土地岭一带召开群众大会,发动群众,组织成立农会。在庙川、湖北口、关防、店子、上津、槐树、土门香口、黄云、九龙、吊桥、茅坪、河夹等地有许多群众踊跃参加红军。据统计,郧西参加红军和游击师的有160余人,参加地方游击队和抗捐军的有1000余人。

3.游击师和区乡地方武装在郧西的活动。

在郧西活动的鄂陕游击师有鄂陕第六路游击师及第五、七、九路游击师,活动地域跨鄂陕两省。主要活动在郧西的庙川,一、二、三天门和旬阳县、山阳县的一些地方。其中,鄂陕第六路、第七路游击师是在郧西县二天门区成立的,其活动范围以郧西县为主。

鄂陕第六路游击师成立后,在郧西县地方人民武装的配合下,首先袭击了国民党县大队和关防铺等地的国民党民团据点。攻破了大地主的寨洞——毛家洞;袭击了反动地方武装头子艾光清的老巢三天门天台;攻打关防铺的国民党的区中队;接着,转战于鄂陕边的郧西和镇安、山阳、旬阳、柞水、宁陕等6县的广大地区,频繁的打击敌人;鄂陕第六路游击师还转战到郧西的店子、槐树、景阳、上津、孟川、黄云铺、香口、茅坪、安家、河夹等地,机智勇敢地消灭敌人,在斗争中不断壮大自己,到1935年9月,已发展到300余人。

鄂陕第五、七、九路游击师师长孙光、政委白明峻率领五路游击师转战于鄂陕边郧(西)、镇(安)、山(阳)、柞(水)、旬(阳)等县边境地带,坚持游击战争。鄂陕九路游击师成立后,在郧西县和山阳、镇安、柞水、旬阳等县的边界地区活动,鄂陕九路游击师政委李洪章率两个战斗营离开山阳县天坑梁到郧西的泗峡口、大小新川、庙川、三天门及旬阳、柞水、镇安等县的一些地方开展游击活动,与敌柳彦彪部、肖之楚部、庞炳勋部和郧西县“铲共义勇队”艾光清部及当地民团进行了多次战斗。

三、郧西人民对鄂豫陕根据地的贡献

在支持红军作战,配合地方武装,创建根据地的斗争中,英勇的郧西人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产生了一个个传奇式的英雄人物。二天门区苏维埃主席、游击队长刘世让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个。刘世让,郧西湖北口虎头岩人, 1902年12月出生在一个佃农家庭。他带领百余人的游击队,转战于鄂陕边,在郧西县一、二、三天门和陕西省山阳、镇安、旬阳等地区,寻机歼敌,打得敌人昏头转向,连正规军也不敢轻举妄动,惊呼:“到处都有刘世让!”红军在成立二天门区苏维埃政府,组建了游击队和抗捐队,任命刘世让为二天门区苏维埃政府主席兼游击队队长和抗捐队队长,在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开展打土豪分田地斗争,群众运动搞得热火朝天。刘世让带领游击队、抗捐队同国民党民团、地主武装斗争,保卫苏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和胜利果实,配合鄂陕第六路游击师在湖北口等地打击国民党民团据点,捣毁了国民党郧西“铲共义勇军”在三天门的老巢。红二十五军主力撤走后,刘世让带领90多人到达陕南一带,在周家河、莫家山等地与敌周旋。1937年4月23日夜晚,在大座山一户农民家里,周英富乘刘世让熟睡之机,将刘枪杀,时年35岁。除刘世让外,在郧西县第六区(今天的湖北口回族乡),还涌现出丁敬礼、魏茂顺、丁启洪、姜贤发、程绪银等一批积极投身革命,奋力反抗压迫,坚定不移紧跟红军、紧跟党走的优秀郧西儿女。

在创建和坚持鄂豫陕根据地斗争的艰苦岁月里,郧西人民积极配合红军,支援前线,精心护理伤病员,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也为根据地建设作出了极大的牺牲。二天门吴之祥一家,想方设法保护一位受伤的红军团长,并动员自己的五个孩子参加了革命。庙川区虎坪回民马福顺一家就掩护了三名红军伤病员。在战斗中被敌击穿腹部,肠子涌出来的军供给处政委张希才,在二天门群众家养好伤后才得以重返前线。许多红军干部战士为了表达对苏区人民的情谊,有的把水壶、剪刀、烟袋和血迹未干的军毯赠送给群众,以作临别纪念。这些珍品,凝结着军民血肉深情,寄托永生的怀念。1935年5月,红二十五军即将西征北上,红二十五军特务队副班长李玉才将一张《什么是红军》的传单交给其妻刘立英。刘目不识丁,不知道上面写的什么,但她知道这是红军发的,便下定决心要永远保存下去。在地方反动武装的反复搜查中,刘将这张传单包了又包,藏了又藏,几经转移,才保存下来, 1981年9月她将此传单交给了郧西县党史办。

四、红色遗址遗迹是今天郧西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和现实课堂,为发展红色旅游打下丰富的资源基础

红三军、红四军和红二十五军在郧西战斗活动两年多时间,领导郧西人民闹革命,建立革命根据地和苏维埃政权,其革命足迹遍布郧西山山岭岭,留下许多重要革命遗址或遗迹,如关防乡二天门街鄂豫陕省委和红二十五军司令部、丁家坪中共鄂陕特委住址、湖北口鄂豫陕省委和红二十五军驻地何家大院、鄂豫陕省委第二十次常委会议涝池大院、莫家山吴家大院鄂豫陕省委“九棵树”会议遗址等。1945年至1947年解放战争时期,新四军和人民解放军在郧西厉兵秣马,继续战斗.据统计,1932年至1947年底郧西解放,先后有1600名革命烈士长眠于郧西的这片红色土地上。 2010年上半年,县史志办组织对全县革命遗址的进行了普查统计,全县有革命遗址45个,包括零星散落的烈士墓。其中,已明文挂牌保护的遗址12处,其中列为省级文物保护的遗址1个,列为县级文物保护的遗址11个,未列入保护的遗址33个,除了上面点到的外,还有县烈士陵园、土门鄂陕周报社、陕南军区武装部关帝庙、上关县民主政府遗址、陕南兵工厂遗址等。丰富的革命遗址遗迹是我们今天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和现实课堂,也为我们今天发展红色旅游事业打下了坚实的资源基础。

(史料来自于《中国共产党十堰历史》(第一卷)、《中国共产党郧西历史》(第一卷)和《郧西县革命遗址普查资料》)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郧西论坛微信公众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