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三子李恪后人现居郧县

[复制链接] 6
回复
6182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959

主题

7987

帖子

8061

积分

管理员

小马过河 脆弱的理性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061

管理员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3-21 22:38: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郧西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寻访“贞观长歌”的湖北遗踪

  “唐朝战争与和平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带来了开年大戏《贞观长歌》。这部长达82集的宏篇巨作,回述了自唐太宗登基始,至其长逝高宗李治继位,数十年间的风云演义。
  而在历史上,太宗李世民曾封三子李恪为安州都督(今湖北安陆),1980年代初,安陆境内王子山,一处古墓葬偶然问世,墓碑记录了墓主人的身份——“大唐吴国妃杨氏之志”。专家考证,杨氏应为吴王李恪家室。
  贞观十七年,太宗改封四子李泰为顺阳郡王,居均州之郧乡(现湖北郧县),李泰在三十五岁那年死在这里,郧县县城东郊1公里处的马檀山上,便耸立着这样一座“李王坟”。
  两位唐王受封湖北境内,他们留下了什么?还有没有后裔在此生活?本报记者近日前往安陆、郧县两地进行了采访。

【历史镜头】

吴王李恪受封安州都督

  唐贞观元年,太宗李世民登基,册嫡长子李承乾为太子,从而引出了剧中热门人物——三子李恪。剧中的李恪文武兼备,坚毅刚强,长于韬略,颇具干才。但他千方百计想要逃脱庶子的囚笼,一生都将自己沉陷在“陪衬”角色的转换中,他想做经天纬地的大事。综观全剧,李恪实为一个悲情的人物,他最终一无所获。历史上的李恪也是一名英才,史书记载,李世民也曾一度欲立李恪为太子,并下了“英果类我”的评语,喜爱之情可见一斑。
  剧中的李恪是个英雄。英雄莫问出处,但他有高贵的出处,父亲是一代天骄,母亲是前隋公主,身上维系着两代贵胄的血脉,两朝皇室,他注定不能平庸。
  英雄当伴美人,可惜他没有收获红颜。剧中,他与突厥公主相语倾情。两人初识于马市,那年,突利可汗的公主阿史那云,带着胡马来到长安贱卖,与李恪偶遇,冰雪聪慧的她从绶印中认出了王子,一见倾心的故事上演。再见面于酒肆,李恪听闻受骗,勃然大怒,阿史那云巧言化解,难说李恪没有动心。直至李恪争位受挫,心境跌入低谷,阿史那云入府宽慰,以雄鹰的故事激励李恪重新振作,更借雄鹰道出了心意,两人定情三生。
  不完美的结局方才动人,阿史那云最终离去。李恪此后,未再心生迎娶之意。两人从此天各一方。世人对这段感情津津乐道,扼腕叹息,甚至不惜洒泪。但李恪与突厥公主的佳话,并无史书可以用来考证。或许存在,或许戏说。纵观史书,似无李恪妃嫔的记载。实际上,李恪不曾孤独。历史上的吴王李恪,在他出任安州都督时,至少拥有着一位王妃。
  综合史料,李恪一生相继受封长沙王、汉王、蜀王、吴王、郁林王等。贞观十二年,吴王李恪领安州都督衔。太宗书诫之曰:“吾以君临兆庶,表正万邦。汝地居茂亲,寄惟籓屏,勉思桥梓之道,善侔间、平之德。以义制事,以礼制心,三风十愆,不可不慎。如此则克固盘石,永保维城。外为君臣之忠,内有父子之孝,宜自励志,以勖日新。汝方违膝下,凄恋何已,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故诫此一言,以为庭训。”李恪带着父亲的告诫,赴任安州,来到了如今的湖北省安陆市。

【王妃墓】

沉睡于一方水塘之下

  茫茫天地间,千载尽逝。上世纪80年代初,安陆境内王子山,一处古墓葬偶然问世。出土的古物中,一块墓碑记录了墓主人的身份——“大唐吴国妃杨氏之志”。专家考证,杨氏应为吴王李恪家室,随葬物品中,陶器、瓷器、金器等相继出土。李唐皇室,给予了这位王妃厚葬。

  王子山荒凉挥之不去

  追寻着李恪的足迹,记者踏进了安陆。这座有“李白第二故乡”美誉的县城,并无多少李恪的气息。一位匆匆过客般的王子,让人遗忘得如此彻底。留下的,只剩下他的王妃墓,孤零零的注视这世间的云卷花落。
  王妃墓地处安陆城西14公里处,自城中乘车西行,颠簸半小时后,便能抵达木梓乡曾毛村。墓地所处的王子山,藏身于这间小村子里。离了公路,拐上路边一条泥泞小路,前行不足200米后,便到了王子山。举目四望,脚下的这片土地,似乎连土丘都算不上,平整连绵的伸向远方,不知何故竟取名王子山。四周田地被均匀分割成小块,种植着各种农作物,一片青色中夹杂着小块黄色。正值料峭春寒时节,田间很难见到农夫劳作。任由青黄色彩点缀,荒凉却是挥之不去。
  如今的墓穴,已经淹没在一方水塘之下。水质浑浊,让人无法看清墓室真身。水塘四周,杂草丛生。曲身下蹲,目视良久,心觉悲凉,一个大唐王子妃,竟孤独地在此沉睡千年。一方水塘,竟掩盖了超越着千年的守护。

  古墓青砖烧制时加过糯米

  参与发掘工作的安陆博物馆前馆长余从新回忆,1979年4月,安陆境内出现罕见旱灾,半年内滴雨未降,涢水枯竭,河道干裂。当时,曾毛村村民在村里四处打井,无意中发现了古墓的墓砖。木梓公社宣传干事张兴年闻讯,前往察看后阻止了村民的施工,并将情况向县里的文化馆作了汇报。余从新火速赶往现场,简单勘探后,上报到了孝感文化部门。79年底至80年初,文化部门组织开展了古墓的发掘工作,由此开启了这沉埋地下千年的墓室。
  当地村民余明军回忆,其实青砖此前已经被村民发现。当年,墓地上方有一个小水坑,水坑中间生长着一株水草,村里余老头的水牛,总喜欢下到水坑里,拉扯那株水草,久而久之,水草终于被连根拔起,余老头一探头,发现底下竟露出一截青砖来。余老头一时兴起,刨土挖转,不想青砖越挖越多。此后,每当需要砖块时,余老头都会来取,“听说,余老头当年正好挖到了墓室的墙,所以青砖越挖越多。”
  据了解,王妃古墓属于大型砖石墓,由墓道、甬道、耳室及主室组成,墓内设有排水道,全长344米,宽6—8米,深45米,略呈“中”字形,墓内随葬器有瓷器、陶俑、陶禽畜、陶模型器、金头饰、波斯银币、铜器、珠玉器等300余件。文物事后都被文化部门运走,如今全部存放在当地博物馆,未曾示人。留下的满地青砖,悉数被村民取走,用作盖房子,垒猪圈。至今,在一些村民的房屋下,仍能看到地基中的青砖。当地村民介绍,老人们告诉他们,这些青砖烧制时都加过糯米。

【李泰之墓】

墓还在,后人却难寻

  李泰在贞观十七年被改封为顺阳郡王,居均州之郧乡。皇帝曾拿着李泰的表章跟左右的人说:“李泰文辞可喜,岂非才士?我心里一直是很喜欢他的,但为了大唐的江山社稷考虑,遣他居外,可以使江山无忧、兄弟两全也。”贞观二十一年十一月,进封李泰为濮王。高宗李治即位,诏令李泰可以开府置僚属,车服饮食特殊优待。最后,在公元652年,李泰在三十五岁那年死在了郧乡,死后,高宗皇帝赠他太尉官职、雍州牧。
  郧县城东郊1公里处的马檀山上,耸立着一座“李王坟”。据史料所载,“李王坟”是唐太宗四子李泰之墓,与其并峙的还有座“小李王坟”。1975年,湖北省博物馆牵头对这两座墓进行了发掘,证实了“小李王坟”正是李泰长子李欣之墓。1985年,省博物馆又在现在的郧阳卷烟厂处发掘出了李泰的妃子阎婉及次子李徽之墓。
  考古专家的这一发现,让整个郧县都沸腾了,有人猜测,李泰家族既葬于郧县,那么郧县必然还有李泰的后裔。然而事隔千年,这一猜测已经无法得到证实,倒是郧县江北一支家族派语为“……明、昌、永、光、耀……”的李姓人自称是李泰后人。当然,他们的这一说法在当地只是被人们当成茶余饭后的一个话题而已。
  但也有较真的人,郧县一中退休老师邢方贵查阅大量资料,试图找出李泰的后人,但找了很久也未曾寻得任何蛛丝马迹。正当邢方贵备感失望之时,在郧县白桑关镇高庙发现的《李氏宗谱》又让他再度兴奋起来。

【后裔】

李泰改封之地发现李恪后人

  郧县发现的《李氏宗谱》为工楷誊写的石印本,全谱两册,现保存于郧县白桑关高庙村村民李朝奎家中,由于年代久远,这两本家谱已有多处破损。《李氏宗谱》卷首为《上谕十六条》,这是唐王朝宗室治家家训,接着便是李世民册封李恪为吴王的诏书——《封吴王恪诰》。邢方贵在查阅了许多相关资料后认为,该地一支李姓村民,正是李世民的三皇子吴王李恪的后代。

  携谱从江西迁往郧县

  李恪的后人在郧县,这听来似乎像天方夜谭。不过,按家谱里的记载似乎又确有其事。
  唐昭宗天佑元年(公元904年),李恪的第十一世孙李道携其弟李术、李衍及家人逃往江西建昌隐居。自当时起,李唐王朝的这支后人便一直记载着家谱,到了清乾隆年间,李氏的一个支派携家谱迁往郧县高庙定居至今。李朝奎家里的《李氏家谱》便记载着这一分支此后直至1944年46代家族繁衍迁徙状况。而据知情者介绍,郧县的《李氏家谱》与江西李氏后人的家谱的前半部分完全一致。
  《李氏家谱》发现后,李氏后代相当的激动,不少人都想重新编修《李氏家谱》。今年65岁的李氏后裔李朝清是郧县白桑中学的退休职工,从1999年开始,他就开始研究李氏的家谱,经过几年的调查考证,他自己画出了李氏谱系图,在其他李氏后人的帮助下,2002年,修缮后的《李氏家谱》正式问世。《李氏家谱》共印了50本,李朝清将其分发给了李氏的后裔,每户一本。

  “卖家谱像出卖了先辈”

  保存老家谱的李朝奎今年58岁,现在家务农。去李朝奎老人家的路并不难走,但因为下了好几天的雨,路上泥泞不堪。李朝奎老人家里看起来很简陋,除了一些生产工具和简单家具外,没有其他任何摆设。李朝奎老人将两本家谱用报纸包好,装在一个木箱里。李朝奎说,几年前曾有人劝他卖掉那本家谱,那人说这个东西应该还能值点钱,但他自己却不想卖,他觉得卖掉家谱就好像出卖自己的先辈一样。他说,这个老谱他一定会保存好,一代代传下去。李朝奎老人的记性特别好,他可以很熟练的背出“麻衣相”。他记得很小的时候就有老人跟他说过他们是李世民的后代,但他并不曾听过关于自己祖辈的传说。他们家里除了那两本家谱外,也没有任何的传家宝,最为古老的东西便是一台织布机,但李朝奎老人也说不清楚那台织布机到底是不是唐代的东西,而经过多年,这台织布机已经烂掉,只剩下半边框架,李朝奎的家人也已拿它装了柴火。李朝奎老人有两个孙女,小孙女一岁多,刚刚学会走路,大孙女李名钰今年已经9岁了,她还没学过历史,也不知道李世民为何人。
  在李朝奎老人住的村子里面,有一座老房子,据李朝奎老人讲,那房子可能有四五百年了,传说老辈从江西迁过来时,就住在那个老房子里。

郧县其他唐皇室后裔

  除李恪的后世外,郧县还有一支李氏后人。他们证明自己是唐王后裔的证据也是家谱,但他们并非李恪的后代,而是唐太宗十四子李明的后裔。
  据这支李氏后裔的家谱记载,这批李氏后人到郧县后又分成了江南(汉江以南)与江北(汉江以北)两支。郧县国土资源局的李守堂便是江北李氏的后裔,2004年,他zhuchi完善修订了《李氏族谱》,在李守堂家里,记者还见到了李明另一支后裔的《家乘》。《家乘》上记载,李氏的家训为:“耕读传家、公正诚信”。

【传说】

摆宴头晚拜古墓

  古墓被发现前,当地无人知晓下面埋藏着一座王妃墓。但当地却流传着一些传说,这些传说与古墓有无联系,余明军也说不上来。他记得打小时候起,爷爷就会指着王子山告诉他,那片土地是个好地方,嘱咐子女晚辈等他百年后,将他安葬在那里。余明军介绍,在古墓东北角约50米处,有一处小土坑,过去当地村民家境不富裕,每逢需要请客摆宴的时候,就会在前一晚来到土坑前,冲着古墓的方向,焚上几炷香,磕上几个响头,将自己需要相借的锅碗瓢盆数量说出来,隔日便可去取,“不过这些都是祖上留下的传说,没人尝试过。”
  离开时,余明军透露给记者一个秘密,在他的责任田中,地面有一个洞,洞深数米,“不下雨时,下面能隐约看到青砖,和墓室的砖一样。下雨的时候,洞里就往外冒清水。”

本报记者 扬扬 采写

■专家谈

李恪: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周荣,武汉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长江商报:现在湖北郧县发现了李世民三子李恪的后人,四子李泰及其亲人的坟墓,安陆也有李恪妃子之墓。看来初唐的王室成员似乎和湖北有一定的渊源,你觉得这可能由哪些历史原因造成的?
  周荣:李泰葬在郧县的史实较清楚。至于李恪的后人在郧县出现,以及他的妃子之墓在安陆。我没有见过他们的家谱和这些坟墓,现在还不好评价。我猜想,李恪的后人出现在湖北,可能与“安史之乱”后的经济重心南移和北民南迁这个大的背景有关吧。唐末也有一些人打着李恪的名义造反,他们自称是李恪的后人。李恪曾经任吴王,如果这一支是唐以后迁到郧县,也许是从江南或别的地方迁来的。或者郧县李泰的后人误将李泰写成李恪了?这要看家谱是怎么说的。不过,家谱上的记载也不可太信,要进行具体考证。有的家族,特别是从外地迁来的家族,为了生存和争夺资源的需要,修谱时会为自己找一个体面的,或者有权威的祖先,这在我们接触的家谱中是很常见的。
  长江商报:在李世民的14个儿子中,李恪在大臣、百姓中威望还算是比较高的,最后却死于冤狱。他的这种命运对子孙有什么影响吗?
  周荣:他的这种命运在皇室争权夺利中很常见啊。所谓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这种事情在历史上也是不断重演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他的子孙后代也许会觉得受压抑、受排挤,心里也会有阴影存在。不过,也可能因此而奋发图强。事实上,他也有很争气的后辈,做出了一定成就。

皇族家谱涉及的东西更多

(黄新家,湖北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

  长江商报:在湖北发现的皇族后代的家谱与一般百姓家里的家谱有何不同么?
  黄新家:还是有些不同的。皇族后代的家谱一般内容上更大气些,涉及的东西更多,比如记载有封册、诏书等朝廷文书以及礼仪、制度、祭器等,礼教意识在其中体现得更明显,无一例外地巩固化了。还有家谱开篇大多有假借的传说故事,用于印证开国祖先登位的名正言顺。
  长江商报:皇族的家谱由于子孙众多,加上迁徙频繁,它的流传和续写是不是更复杂些?
  黄新家:古代修谱都是家族族长或长房长孙的重任,庶出的子孙后代在家谱中的记载信息可能不如嫡出的全面。其实,关于续修家谱方面,古人基本遵循“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的原则,而族人中有离开家族出外生活的,也必须定时向家族汇报自己的情况,这是约定俗成。至于没有上报情况的,那若干年后也就自动地脱离了原来的宗族。
  长江商报:初唐王子李恪后人的一支,于清乾隆年间携家谱从江西迁往湖北郧县高庙定居至今,现查明他们的家谱与江西李氏后人的家谱的前半部分完全一致。这种异地“对上”家谱的事情好像经常听说啊,一般是怎么对应上的呢?
  黄新家:一般是家谱里记载得不完整才需要去和另外的族人对应。比如家谱上的一世祖是就是迁鄂始祖,之前的祖先信息没有记载。这时可以根据家族口口相传的“我们是从××地方迁来的”之类的故事来找线索,最简单的办法是直接去那里的村落查他们的家谱,看字派表是否有相同的字派。一般祖人一次会定20到40个字派,可以管400—600年,而且这些是不会有变动的。

来源:长江商报

要有思路 才有出路
要有创新 才有发展
要有重点 才有亮点
要有作为 才有地位

959

主题

7987

帖子

8061

积分

管理员

小马过河 脆弱的理性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061

管理员

2#
 楼主| 发表于 2007-3-21 22:38: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郧西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寻访“贞观长歌”的湖北遗踪

  “唐朝战争与和平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带来了开年大戏《贞观长歌》。这部长达82集的宏篇巨作,回述了自唐太宗登基始,至其长逝高宗李治继位,数十年间的风云演义。
  而在历史上,太宗李世民曾封三子李恪为安州都督(今湖北安陆),1980年代初,安陆境内王子山,一处古墓葬偶然问世,墓碑记录了墓主人的身份——“大唐吴国妃杨氏之志”。专家考证,杨氏应为吴王李恪家室。
  贞观十七年,太宗改封四子李泰为顺阳郡王,居均州之郧乡(现湖北郧县),李泰在三十五岁那年死在这里,郧县县城东郊1公里处的马檀山上,便耸立着这样一座“李王坟”。
  两位唐王受封湖北境内,他们留下了什么?还有没有后裔在此生活?本报记者近日前往安陆、郧县两地进行了采访。

【历史镜头】

吴王李恪受封安州都督

  唐贞观元年,太宗李世民登基,册嫡长子李承乾为太子,从而引出了剧中热门人物——三子李恪。剧中的李恪文武兼备,坚毅刚强,长于韬略,颇具干才。但他千方百计想要逃脱庶子的囚笼,一生都将自己沉陷在“陪衬”角色的转换中,他想做经天纬地的大事。综观全剧,李恪实为一个悲情的人物,他最终一无所获。历史上的李恪也是一名英才,史书记载,李世民也曾一度欲立李恪为太子,并下了“英果类我”的评语,喜爱之情可见一斑。
  剧中的李恪是个英雄。英雄莫问出处,但他有高贵的出处,父亲是一代天骄,母亲是前隋公主,身上维系着两代贵胄的血脉,两朝皇室,他注定不能平庸。
  英雄当伴美人,可惜他没有收获红颜。剧中,他与突厥公主相语倾情。两人初识于马市,那年,突利可汗的公主阿史那云,带着胡马来到长安贱卖,与李恪偶遇,冰雪聪慧的她从绶印中认出了王子,一见倾心的故事上演。再见面于酒肆,李恪听闻受骗,勃然大怒,阿史那云巧言化解,难说李恪没有动心。直至李恪争位受挫,心境跌入低谷,阿史那云入府宽慰,以雄鹰的故事激励李恪重新振作,更借雄鹰道出了心意,两人定情三生。
  不完美的结局方才动人,阿史那云最终离去。李恪此后,未再心生迎娶之意。两人从此天各一方。世人对这段感情津津乐道,扼腕叹息,甚至不惜洒泪。但李恪与突厥公主的佳话,并无史书可以用来考证。或许存在,或许戏说。纵观史书,似无李恪妃嫔的记载。实际上,李恪不曾孤独。历史上的吴王李恪,在他出任安州都督时,至少拥有着一位王妃。
  综合史料,李恪一生相继受封长沙王、汉王、蜀王、吴王、郁林王等。贞观十二年,吴王李恪领安州都督衔。太宗书诫之曰:“吾以君临兆庶,表正万邦。汝地居茂亲,寄惟籓屏,勉思桥梓之道,善侔间、平之德。以义制事,以礼制心,三风十愆,不可不慎。如此则克固盘石,永保维城。外为君臣之忠,内有父子之孝,宜自励志,以勖日新。汝方违膝下,凄恋何已,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故诫此一言,以为庭训。”李恪带着父亲的告诫,赴任安州,来到了如今的湖北省安陆市。

【王妃墓】

沉睡于一方水塘之下

  茫茫天地间,千载尽逝。上世纪80年代初,安陆境内王子山,一处古墓葬偶然问世。出土的古物中,一块墓碑记录了墓主人的身份——“大唐吴国妃杨氏之志”。专家考证,杨氏应为吴王李恪家室,随葬物品中,陶器、瓷器、金器等相继出土。李唐皇室,给予了这位王妃厚葬。

  王子山荒凉挥之不去

  追寻着李恪的足迹,记者踏进了安陆。这座有“李白第二故乡”美誉的县城,并无多少李恪的气息。一位匆匆过客般的王子,让人遗忘得如此彻底。留下的,只剩下他的王妃墓,孤零零的注视这世间的云卷花落。
  王妃墓地处安陆城西14公里处,自城中乘车西行,颠簸半小时后,便能抵达木梓乡曾毛村。墓地所处的王子山,藏身于这间小村子里。离了公路,拐上路边一条泥泞小路,前行不足200米后,便到了王子山。举目四望,脚下的这片土地,似乎连土丘都算不上,平整连绵的伸向远方,不知何故竟取名王子山。四周田地被均匀分割成小块,种植着各种农作物,一片青色中夹杂着小块黄色。正值料峭春寒时节,田间很难见到农夫劳作。任由青黄色彩点缀,荒凉却是挥之不去。
  如今的墓穴,已经淹没在一方水塘之下。水质浑浊,让人无法看清墓室真身。水塘四周,杂草丛生。曲身下蹲,目视良久,心觉悲凉,一个大唐王子妃,竟孤独地在此沉睡千年。一方水塘,竟掩盖了超越着千年的守护。

  古墓青砖烧制时加过糯米

  参与发掘工作的安陆博物馆前馆长余从新回忆,1979年4月,安陆境内出现罕见旱灾,半年内滴雨未降,涢水枯竭,河道干裂。当时,曾毛村村民在村里四处打井,无意中发现了古墓的墓砖。木梓公社宣传干事张兴年闻讯,前往察看后阻止了村民的施工,并将情况向县里的文化馆作了汇报。余从新火速赶往现场,简单勘探后,上报到了孝感文化部门。79年底至80年初,文化部门组织开展了古墓的发掘工作,由此开启了这沉埋地下千年的墓室。
  当地村民余明军回忆,其实青砖此前已经被村民发现。当年,墓地上方有一个小水坑,水坑中间生长着一株水草,村里余老头的水牛,总喜欢下到水坑里,拉扯那株水草,久而久之,水草终于被连根拔起,余老头一探头,发现底下竟露出一截青砖来。余老头一时兴起,刨土挖转,不想青砖越挖越多。此后,每当需要砖块时,余老头都会来取,“听说,余老头当年正好挖到了墓室的墙,所以青砖越挖越多。”
  据了解,王妃古墓属于大型砖石墓,由墓道、甬道、耳室及主室组成,墓内设有排水道,全长34.4米,宽6—8米,深4.5米,略呈“中”字形,墓内随葬器有瓷器、陶俑、陶禽畜、陶模型器、金头饰、波斯银币、铜器、珠玉器等300余件。文物事后都被文化部门运走,如今全部存放在当地博物馆,未曾示人。留下的满地青砖,悉数被村民取走,用作盖房子,垒猪圈。至今,在一些村民的房屋下,仍能看到地基中的青砖。当地村民介绍,老人们告诉他们,这些青砖烧制时都加过糯米。

【李泰之墓】

墓还在,后人却难寻

  李泰在贞观十七年被改封为顺阳郡王,居均州之郧乡。皇帝曾拿着李泰的表章跟左右的人说:“李泰文辞可喜,岂非才士?我心里一直是很喜欢他的,但为了大唐的江山社稷考虑,遣他居外,可以使江山无忧、兄弟两全也。”贞观二十一年十一月,进封李泰为濮王。高宗李治即位,诏令李泰可以开府置僚属,车服饮食特殊优待。最后,在公元652年,李泰在三十五岁那年死在了郧乡,死后,高宗皇帝赠他太尉官职、雍州牧。
  郧县城东郊1公里处的马檀山上,耸立着一座“李王坟”。据史料所载,“李王坟”是唐太宗四子李泰之墓,与其并峙的还有座“小李王坟”。1975年,湖北省博物馆牵头对这两座墓进行了发掘,证实了“小李王坟”正是李泰长子李欣之墓。1985年,省博物馆又在现在的郧阳卷烟厂处发掘出了李泰的妃子阎婉及次子李徽之墓。
  考古专家的这一发现,让整个郧县都沸腾了,有人猜测,李泰家族既葬于郧县,那么郧县必然还有李泰的后裔。然而事隔千年,这一猜测已经无法得到证实,倒是郧县江北一支家族派语为“……明、昌、永、光、耀……”的李姓人自称是李泰后人。当然,他们的这一说法在当地只是被人们当成茶余饭后的一个话题而已。
  但也有较真的人,郧县一中退休老师邢方贵查阅大量资料,试图找出李泰的后人,但找了很久也未曾寻得任何蛛丝马迹。正当邢方贵备感失望之时,在郧县白桑关镇高庙发现的《李氏宗谱》又让他再度兴奋起来。

【后裔】

李泰改封之地发现李恪后人

  郧县发现的《李氏宗谱》为工楷誊写的石印本,全谱两册,现保存于郧县白桑关高庙村村民李朝奎家中,由于年代久远,这两本家谱已有多处破损。《李氏宗谱》卷首为《上谕十六条》,这是唐王朝宗室治家家训,接着便是李世民册封李恪为吴王的诏书——《封吴王恪诰》。邢方贵在查阅了许多相关资料后认为,该地一支李姓村民,正是李世民的三皇子吴王李恪的后代。

  携谱从江西迁往郧县

  李恪的后人在郧县,这听来似乎像天方夜谭。不过,按家谱里的记载似乎又确有其事。
  唐昭宗天佑元年(公元904年),李恪的第十一世孙李道携其弟李术、李衍及家人逃往江西建昌隐居。自当时起,李唐王朝的这支后人便一直记载着家谱,到了清乾隆年间,李氏的一个支派携家谱迁往郧县高庙定居至今。李朝奎家里的《李氏家谱》便记载着这一分支此后直至1944年46代家族繁衍迁徙状况。而据知情者介绍,郧县的《李氏家谱》与江西李氏后人的家谱的前半部分完全一致。
  《李氏家谱》发现后,李氏后代相当的激动,不少人都想重新编修《李氏家谱》。今年65岁的李氏后裔李朝清是郧县白桑中学的退休职工,从1999年开始,他就开始研究李氏的家谱,经过几年的调查考证,他自己画出了李氏谱系图,在其他李氏后人的帮助下,2002年,修缮后的《李氏家谱》正式问世。《李氏家谱》共印了50本,李朝清将其分发给了李氏的后裔,每户一本。

  “卖家谱像出卖了先辈”

  保存老家谱的李朝奎今年58岁,现在家务农。去李朝奎老人家的路并不难走,但因为下了好几天的雨,路上泥泞不堪。李朝奎老人家里看起来很简陋,除了一些生产工具和简单家具外,没有其他任何摆设。李朝奎老人将两本家谱用报纸包好,装在一个木箱里。李朝奎说,几年前曾有人劝他卖掉那本家谱,那人说这个东西应该还能值点钱,但他自己却不想卖,他觉得卖掉家谱就好像出卖自己的先辈一样。他说,这个老谱他一定会保存好,一代代传下去。李朝奎老人的记性特别好,他可以很熟练的背出“麻衣相”。他记得很小的时候就有老人跟他说过他们是李世民的后代,但他并不曾听过关于自己祖辈的传说。他们家里除了那两本家谱外,也没有任何的传家宝,最为古老的东西便是一台织布机,但李朝奎老人也说不清楚那台织布机到底是不是唐代的东西,而经过多年,这台织布机已经烂掉,只剩下半边框架,李朝奎的家人也已拿它装了柴火。李朝奎老人有两个孙女,小孙女一岁多,刚刚学会走路,大孙女李名钰今年已经9岁了,她还没学过历史,也不知道李世民为何人。
  在李朝奎老人住的村子里面,有一座老房子,据李朝奎老人讲,那房子可能有四五百年了,传说老辈从江西迁过来时,就住在那个老房子里。

郧县其他唐皇室后裔

  除李恪的后世外,郧县还有一支李氏后人。他们证明自己是唐王后裔的证据也是家谱,但他们并非李恪的后代,而是唐太宗十四子李明的后裔。
  据这支李氏后裔的家谱记载,这批李氏后人到郧县后又分成了江南(汉江以南)与江北(汉江以北)两支。郧县国土资源局的李守堂便是江北李氏的后裔,2004年,他zhuchi完善修订了《李氏族谱》,在李守堂家里,记者还见到了李明另一支后裔的《家乘》。《家乘》上记载,李氏的家训为:“耕读传家、公正诚信”。

【传说】

摆宴头晚拜古墓

  古墓被发现前,当地无人知晓下面埋藏着一座王妃墓。但当地却流传着一些传说,这些传说与古墓有无联系,余明军也说不上来。他记得打小时候起,爷爷就会指着王子山告诉他,那片土地是个好地方,嘱咐子女晚辈等他百年后,将他安葬在那里。余明军介绍,在古墓东北角约50米处,有一处小土坑,过去当地村民家境不富裕,每逢需要请客摆宴的时候,就会在前一晚来到土坑前,冲着古墓的方向,焚上几炷香,磕上几个响头,将自己需要相借的锅碗瓢盆数量说出来,隔日便可去取,“不过这些都是祖上留下的传说,没人尝试过。”
  离开时,余明军透露给记者一个秘密,在他的责任田中,地面有一个洞,洞深数米,“不下雨时,下面能隐约看到青砖,和墓室的砖一样。下雨的时候,洞里就往外冒清水。”

本报记者 扬扬 采写

■专家谈

李恪: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周荣,武汉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长江商报:现在湖北郧县发现了李世民三子李恪的后人,四子李泰及其亲人的坟墓,安陆也有李恪妃子之墓。看来初唐的王室成员似乎和湖北有一定的渊源,你觉得这可能由哪些历史原因造成的?
  周荣:李泰葬在郧县的史实较清楚。至于李恪的后人在郧县出现,以及他的妃子之墓在安陆。我没有见过他们的家谱和这些坟墓,现在还不好评价。我猜想,李恪的后人出现在湖北,可能与“安史之乱”后的经济重心南移和北民南迁这个大的背景有关吧。唐末也有一些人打着李恪的名义造反,他们自称是李恪的后人。李恪曾经任吴王,如果这一支是唐以后迁到郧县,也许是从江南或别的地方迁来的。或者郧县李泰的后人误将李泰写成李恪了?这要看家谱是怎么说的。不过,家谱上的记载也不可太信,要进行具体考证。有的家族,特别是从外地迁来的家族,为了生存和争夺资源的需要,修谱时会为自己找一个体面的,或者有权威的祖先,这在我们接触的家谱中是很常见的。
  长江商报:在李世民的14个儿子中,李恪在大臣、百姓中威望还算是比较高的,最后却死于冤狱。他的这种命运对子孙有什么影响吗?
  周荣:他的这种命运在皇室争权夺利中很常见啊。所谓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这种事情在历史上也是不断重演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他的子孙后代也许会觉得受压抑、受排挤,心里也会有阴影存在。不过,也可能因此而奋发图强。事实上,他也有很争气的后辈,做出了一定成就。

皇族家谱涉及的东西更多

(黄新家,湖北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

  长江商报:在湖北发现的皇族后代的家谱与一般百姓家里的家谱有何不同么?
  黄新家:还是有些不同的。皇族后代的家谱一般内容上更大气些,涉及的东西更多,比如记载有封册、诏书等朝廷文书以及礼仪、制度、祭器等,礼教意识在其中体现得更明显,无一例外地巩固化了。还有家谱开篇大多有假借的传说故事,用于印证开国祖先登位的名正言顺。
  长江商报:皇族的家谱由于子孙众多,加上迁徙频繁,它的流传和续写是不是更复杂些?
  黄新家:古代修谱都是家族族长或长房长孙的重任,庶出的子孙后代在家谱中的记载信息可能不如嫡出的全面。其实,关于续修家谱方面,古人基本遵循“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的原则,而族人中有离开家族出外生活的,也必须定时向家族汇报自己的情况,这是约定俗成。至于没有上报情况的,那若干年后也就自动地脱离了原来的宗族。
  长江商报:初唐王子李恪后人的一支,于清乾隆年间携家谱从江西迁往湖北郧县高庙定居至今,现查明他们的家谱与江西李氏后人的家谱的前半部分完全一致。这种异地“对上”家谱的事情好像经常听说啊,一般是怎么对应上的呢?
  黄新家:一般是家谱里记载得不完整才需要去和另外的族人对应。比如家谱上的一世祖是就是迁鄂始祖,之前的祖先信息没有记载。这时可以根据家族口口相传的“我们是从××地方迁来的”之类的故事来找线索,最简单的办法是直接去那里的村落查他们的家谱,看字派表是否有相同的字派。一般祖人一次会定20到40个字派,可以管400—600年,而且这些是不会有变动的。

来源:长江商报

要有思路 才有出路
要有创新 才有发展
要有重点 才有亮点
要有作为 才有地位

236

主题

1903

帖子

1905

积分

荣誉会员

红茶№王子

Rank: 4

积分
1905
QQ
3#
发表于 2007-3-25 19:49:15 | 只看该作者
看似 很吸引人的东西  仔细一想 其实并没有什么
http://wangzi1821.51.com

64

主题

219

帖子

21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19
4#
发表于 2007-4-29 11:11:27 | 只看该作者
郧县、郧阳的历史文化真是不得了。

132

主题

3695

帖子

3695

积分

版主

北漂一族流浪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695

优秀斑竹奖爱心天使奖

QQ
5#
发表于 2007-4-29 11:54:42 | 只看该作者
真的假的
一个人必须学会选择.因为人的力量就在于决定的力量!

203

主题

1162

帖子

1162

积分

荣誉会员

高级心理咨询顾问

Rank: 4

积分
1162
QQ
6#
发表于 2007-4-29 12:22:06 | 只看该作者
我去看看《贞观长歌》的。
再了解补习下历史知识 [s:8]
    [fly] 心若改变,你的态度跟着改变.   态度改变,你的习惯跟着改变.       习惯改变,你的性格跟着改变.           性格改变,你的人生跟着改变. 我的http://ydl19830202.bokee.com/ [/fly] 只要心在跳动,就有血的潮汐!

125

主题

1601

帖子

1601

积分

金牌会员

自在自知

Rank: 6Rank: 6

积分
1601
7#
发表于 2007-4-30 14:37:42 | 只看该作者
引用第2楼达奚武于2007-04-29 11:11发表的 :
郧县、郧阳的历史文化真是不得了。



为什么话从你嘴出就很不舒服?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  
8#
发表于 2007-5-1 00:10:06 | 只看该作者
郧县郧阳是2个地方吗?
看其心,观其人。束缚与解脱都在于你的内心。如果你觉得被束缚,那么你就被束缚。如果你觉得被解脱,那么你就被解脱。束缚与解脱都来自与你的内心。如果你觉得被解脱,那么你就被解脱。如果你觉得被束缚,那么你就被束缚。外在的事物不会绑着你,也不会释放你。唯有你的心释然。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郧西论坛微信公众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