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郧西城事] 带你了解郧西七夕文化是如何传承与保护的

[复制链接] 1
回复
2293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788

主题

1830

帖子

1831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831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8-29 21:43: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郧西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浪漫七夕节,爱在龙潭河”篝火晚会。

原标题:天上七夕 人间郧西

“倬彼云汉,昭回于天。”每年农历七月七日的七夕节,郧西天河河畔的人们总会望着夜空,教孩子们指认天上耀眼明亮的织女星,以及与其遥遥相望的牵牛星。夜晚,人们会在天河边燃放河灯,祈福美好的爱情与美满的生活。

郧西县七夕办工作人员闵启鹏说,在郧西,关于七夕的种种传说与民间风俗,构成了郧西独具魅力的七夕文化。

十堰周刊 记者 夏伟

爱情之城的起源

郧西县境内流传着二十多个与七夕文化、牛郎织女有关的故事与民歌手抄本。在郧西天河口,流传着牛郎为兄嫂放牛,老牛助其与织女相爱,之后太白金星相逼,王母娘娘相阻的故事;在天河坪,流传着牛郎织女隔河相望,化身石公公和石婆婆的故事;天河沿岸更流传着娘娘山传说、牛郎山传说和织女山传说。

在近几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民间牛郎织女唱本里,贬下凡间、错传圣旨、牵牛游图、花园相会、老牛做媒、牛郎遭难、兄弟分家、牛郎闹五更、织女绣十针、牛郎织女观花灯、织女考牛郎、织女怀胎、织女想四季、鹊桥相会等传说贯穿一线,使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丰满生动。

郧西自古就是从长安至漫川、上津景阳、兰滩渡口的重要古文化驿道,闻名于世的圣僧出世的故事就发生在郧西县景阳乡。

郧西县历史文化学者赵天禄说,牛郎织女故事是七夕文化的核心内容,这些故事以手抄本的形式自宋代开始就在郧西县境内广泛流传,至今仍以民歌、丧歌的活态传承方式流传民间。

七夕节起源于天河东西两岸牵牛、织女两颗星的星神崇拜。古人将这两颗星看作主掌农业与女工的神祗。

相传,牵牛、织女二星神掌管人世间一切,如富、寿、生育等。最初并没有二人相恋或成为夫妻的传说,一直到战国时,牛郎与织女的神话还没有产生。

秦时,在长江流域的郧阳地区最早出现了牛郎织女相恋的传说。一直到汉代,出现了一批以《洛神赋》、《西都赋》为代表的记录牛郎织女两相慕恋、结为夫妇的文学作品。在此基础上,又产生了七夕鹊桥相见的神话。

东汉末年,基于星辰崇拜的牛郎织女相会的七夕节形成。这时,民间的乞巧风习开始与牛郎织女神话故事紧密结合,形成了今天流传的天河牛郎织女神话故事和七夕文化。

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这天,牛郎织女相爱真情感动上天,王母允许夜晚见一面,喜鹊相助,搭成彩虹桥,使一对情人相见。天下女儿为之庆贺,夜静听情话。

汉代以后,由长江流域兴起的七夕节俗,开始变成了全国性习俗。

日本大阪枚方市七夕协会会长鸟居贞义,在陕西大荔、湖北老河口、浙江太仓、湖北郧西等七夕文化资源相对丰富的地方,对“汉水连天河”传说进行论证和实地踏勘,确定了神话传说中的天河与民间故事中天河的对应位置,就是郧西县境内的天河。

鸟居贞义说,日本的天河七夕传说源自中国,源自郧西,郧西很多景观与七夕的传说相印证。

郧西境内的天河流域,以天河为载体,积累了大量以七夕文化为核心的山、崖、河、溪自然资源和庙观、故事、民歌、信仰等民俗人文资源。这些原始、质朴的七夕民俗文化资源,与中国择水而居的居住文化传统共同作用,使郧西境内的天河流域成为了中国七夕文化的重要源头。

“在天成像,在地成形”的七夕民俗

七夕文化的主要情节是牛郎织女相会,畅谈离别之情,种种幽情,在民间顺其自然被演绎成情人相会,女子乞巧的民俗活动。

七夕夜,女子躲在南瓜棚下,葡萄架下,偷听牛郎织女天河情话;也有情人相会在僻静之所,畅叙幽情。时至今日,郧西的天河河畔,七夕夜晚就有许多情人在河边放河灯,幽会畅情。

七夕之夜,少女、少妇们一起在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摆上些瓜果、祥物、红纸、香炉拜祭牛郎、织女,祈求爱情长久,祈求婚姻圆满。也有人围在一起,祈求织女传授巧妙手艺。姑娘们会制作许多工艺品,在七夕夜相互斗巧。

七夕这一天,人们会做些“花瓜”、“巧酥”等巧食出售,制一些织女形象图案,还有一些儿童、少妇们采摘鲜花编花环戴牛角上,恭贺牛过生日。

在郧西县各乡镇,葡萄架下偷听牛郎织女情话,七夕之夜拜牛郎织女、斗巧、赛手艺之风广为流传。

在赵天禄看来,七夕文化神奇而灵秀,在天成像,在地成形,皆可找到与之对应的故事传说。中国第一部水文地理专著《水经注》中记载了郧西的灵秀,明清时期,湖广、郧阳、郧西地方志书,大量的典籍史料和风物遗存集中、完整地反映了以牛郎织女神话传说为核心的七夕文化和民风民俗。

郧西神奇的人文景观形成了天河七夕文化的核心内容。

天河发源于陕西省山阳县,流经郧西县中、东部,从县城南边穿城而过,于天河口流入汉江。史书记载,天河名称的由来,在唐朝以前就有。

天河不仅与牛郎织女传说故事中的天河重名,而且走向与天象上的天河、银河名称吻合对应。天河沿线神、奇、秀、美的自然景观自古就被郧西人赋予了人性化的名称和“爱情”的灵魂,还分别对应着织女神话传说故事中的天河、牛郎、织女和王母娘娘拔簪划天河时遗落在此的金簪等七夕文化元素。

赵天禄说,天河流域有着牛郎庙、天池庵、悬鼓观、娘娘山、娘娘庙等风物遗存,印证了郧西先民对七夕文化的信仰。

郧西境内还发现了很多七夕文化的古老木刻或手抄本,记载有“牵牛游园、织女绣十针、鹊桥相会”等在郧西天河流域传唱甚广的牛郎织女故事。

郧西的山山水水到处都流传着美丽的神话传说。牛郎织女传说、娘娘山传说、“石公公”与“石婆婆”传说、金钗石传说、“美女河”传说、织女洞传说等。所有的这些传说为郧西天河七夕文化增添了强有力的佐证。

在赵天禄的心中,天河七夕文化是勤劳、善良的郧西人民在认识和改造自然过程中创造出的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独特的地理环境和郧西农耕文明是其产生和孕育的条件和基础,天河七夕人文遗存、神话传说和民风民俗构成了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如今,郧西在保护、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正在建设一系列新的“七夕文化景观”,如七夕文化园、鹊桥景观、牛郎织女雕像等,其载体、文化场所及表现形式将得到进一步保护、丰富与完善。

七夕文化中七夕乞巧等民风民俗,在民间有着广泛的认同感,闵启鹏说,郧西县近年来一直在收集、整理传说故事,搜寻碑刻、建筑遗存、民间工艺品,编辑《天河七夕文化论文集》、《天河民风民俗集》,建设七夕民俗陈列馆。

七夕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2009年,贯穿郧西腹地的福银高速公路全线开通,郧西成为古都西安的近邻,鄂陕东进西出的大通道。郧西县也开始了深度开发天河七夕文化,实施旅游立县的战略。

2010年,郧西县开始举办一年一度的七夕文化旅游节,以七夕民俗为主要内容,结合旅游开发,保护和传承郧西县七夕文化。

2011年,由郧西县文体局组织申报的《七夕习俗》,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俗项目。

2011年郧西县十三次党代会,在深入总结天河七夕文化开发的基础上,提出加大天河七夕文化开发建设力度,实施文旅融合发展。制定出台了《郧西县天河七夕文化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郧西县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实施方案》、《郧西县天河七夕文化建设工作方案》和《关于加快推进天河七夕文化建设的若干决定》等纲领性文件,明确了天河七夕文化保护内容、保护方式以及所采取的保障措施,细化了对天河七夕文化保护传承及开发利用的工作责任。

2014年,“天河七夕习俗”被确定为国家级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郧西县被中国民协正式授予“郧西天河七夕文化之乡”称号。

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是中国四大爱情故事之一,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段怀清曾在郧西县七夕文化研讨会上说,七夕文化根植于民间,是与汉水文化一脉相连的草根文化,应该得到保护和重视。

湖北社科院学术委员冯桂林也认为,“七夕文化对传播中华文明有重要影响”,他说,七夕文化呼唤爱情的忠贞、平民化,对传播中华文明有很重要的影响。冯桂林赞同利用申遗来开发七夕文化,以此传承文化,推动经济发展。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郧西论坛微信公众号

QQ|小黑屋|手机版|郧西论坛 ( 鄂ICP备10019607号-5 )客服微信yxlt365

鄂公网安备 42030202000115号

GMT+8, 2024-4-20 22:20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