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郧西城事] 十堰日报:郧西春秋

[复制链接]

1788

主题

1830

帖子

1831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831
发表于 2017-3-2 22:15: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郧西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赵天禄

    郧西,北依秦岭,南临汉江,东接郧阳,西临西安,守湖北之“门户”,扼西安之“咽喉”,周边与陕西的商南、山阳、镇安、旬阳、白河五县及十堰郧阳区毗邻。郧西人文历史久远,早在100万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远古的猿人文化;距今10万年的黄龙洞现代智人“郧西人”,证明当时已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郧西人”遗址研究显示,中国和东亚地区存在有较早阶段的晚期智人,为现代人多地区起源说和中国人类连续演化提供了新证据,他们与早期在我国发现的河套人化石及柳江人化石一起,有力支持了中国现代人是由中国古猿人直接演化而来的说法,对于研究中国现代人的来源与演化等具有重要意义。这些充分表明,郧西是人类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夏商周时期

  夏商时期天下分为9个州,郧西属梁州。商朝末年,武王伐纣时,联军中有庸、濮之人。从有关资料分析,其庸人,以今湖北竹山为中心,散居于堵河盆地:作为“百濮”之首的麇人,以今陕西白河为中心,分布在湖北郧阳区、郧西至陕西安康的汉江沿岸一带。商末到西周时期。今郧西县北区(金钱河流域)、中西区(城关周围及西的汉江沿岸)及南区(天河流域)大约为庸人辖区,以东地区(五里河流域)大约系麇人所居。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宜臼迁都洛阳,历史上称为东周。东周又以公元前475年为界,前后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春秋初期,庸国疆域除湖北的竹山、竹溪和大巴山以北的汉江流域以外,大约还包括汉水流域及金钱河流域。

  之后,随着熊绎受封,楚国日益强盛,庸国则逐渐衰弱。春秋中期以前,今金钱河、天河流域仍隶属于庸国。据《左传》记,鲁文公十年(公元前617年)冬,陈侯、郑伯、楚子、蔡侯及麇子(麇国君主,封为子爵)驻军厥貉,“将以伐宋”,而“麇子逃归”。可知庸国当时也已经衰败。鲁文公十一年春,庸国为楚国所灭。从此之后,今郧西上津正式归属楚国。

  战国时期,秦国日益强盛。公元前312年,秦楚战于丹阳,楚国大败。后楚怀王派兵袭击秦国兰田,又败于秦,秦国乘机抢夺楚国汉水中游之地,新置汉中郡,今郧西上津遂归于秦国。公元前305年,秦国与楚国和好并结盟,秦国归还了原属楚国的上庸之地六县,今郧西上津又重归于楚国。公元前280年,秦国大举伐楚,楚军大败,割上庸及汉水以北之地予秦。

  秦汉魏晋时期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秦朝。分全国为三十六郡,今郧西上津隶属汉中郡。今安康地区尚未置县,仅在上津县境内设有郧关。公元前209年 (秦二世三年),郦商遣将攻克郧关,上津地区为刘邦所控制。公元前202年,汉王刘邦战胜西楚霸王项羽,建立汉朝,始于上津境内设县。

  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分天下为十三刺史部,汉中郡隶属于益州刺史部。西汉元始二年(即公元2年),平帝在今郧西县城西南20里的地方建立了长利县。长利县南有郧关(今郧阳区)。当时,汉中郡管辖13个县,除西城、沔县等7县在陕南外,鍚县、长利等县均在上津境内。长利县曾“三设三废”(西汉设、东汉废;西晋设,东晋废;隋末设,唐初废)。

  公元25年,刘秀称帝,复立汉朝,史称东汉。公元191年,张鲁攻取汉中郡(东汉移治南郑县,今陕西汉中市),上津地区归属张鲁。公元211年,汉魏公曹操打败张鲁,于西城县治置西城郡,上津属之。公元219年秋,刘备遣关羽沿汉江东下攻取襄阳,上津地区一度为刘备所有。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建蜀。公元222年,孙权称帝建吴,进入了三国鼎立时期。

  三国时期,上津地区一直属于曹魏。魏文帝曹丕即位初,在今上津西南即夹河上游一带设立平阳县。北魏末年,平阳县改为兴晋县。公元265年,晋王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史称西晋。晋朝包括西晋、东晋共156年。晋武帝司马炎在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把平阳县改为晋新县,旋复改兴晋县,并把魏兴郡由安康迁到兴晋县(即上津),属于地区一级,管安康、西城、旬阳、长利、鍚县、郧乡等7县,但时间只有21年。西晋末年,巴氐族豪强李特率领蜀地流民起义,上津地区一度归属李特及其子李雄的成国所属。

  公元317年,晋帝司马邺被害。琅琊王司马睿于建康(今南京市)称帝,是为东晋。东晋时期,上津地区的旬阳、兴晋二县仍属晋魏兴郡。公元379年,前秦(十六国之一)帝符坚大将军韦锺攻陷魏兴郡,上津地区归属前秦汉中郡。公元384年,东晋车骑将军桓冲部将郭宝北伐。收复魏兴郡,上津地区重归于晋。

  南北朝时期

  东晋恭帝元熙二年(公元420年),宋王刘裕代晋称帝,改国号为宋。不久,北魏统一北方,中国出现了南北两个政权对峙的局面,即所谓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上津地区归属多变,沿革纷繁。

  宋(公元420至479年)时,上津地区的南区、中西区、北区为旬阳县,东区属兴晋县,均隶于魏兴郡(治西城县)。

  宋顺帝升明三年(公元479年),齐王肖道成代宋自立,改国号为齐,是为南齐。南齐(公元479年至502年)时,上津境内的旬阳县和兴晋县仍存,亦均隶于魏兴郡。

  齐和帝中兴二年(公元502年),雍州刺史萧衍乘齐国内乱,起兵夺取帝位,改国号为梁,正式设立上津县,并在上津设立上津郡,管辖上津县和锡县。

  自宋至梁,上津地区一直归属南朝的梁州(即今汉中市)。梁天监二年(公元503年)底,梁州刺史翟远投降北魏,上津地区改归北朝,属北魏之东梁州(以安康郡治置,地址在今陕西石泉县东南石泉嘴)。梁大同元年(公元535年)十一月,北魏东梁州刺史元罗降梁,上津地区又归属于南朝。梁承圣元年(公元552后),西魏宇文泰遣大将王雄侵略山南(秦岭以南),攻陷魏兴郡(治西城县),以其地置东梁州,上津地区复归北朝。

  西魏(公元535至556年),大同十七年(公元551年),又以育阳县治置育阳郡,于育阳县西32里之汉江南岸黄土山西置黄土县。西魏废帝三年(公元554年)正月,改东梁州为金州,洵阳郡及东梁州均属之。

  西魏恭帝三年(公元556年),周公宇文觉代西魏称天王,建国号为周,史称北周。北周(公元557至581年)初年。改育阳郡为长冈郡,并改育阳县为长冈县,翌年废长冈郡及长冈县,将赤石县、甲县、临江县(均在湖北郧西、陕西白河之间)并入黄土县,移黄土县治于原长冈郡址,隶于甲郡(治甲河关)。北周时期,洵阳郡所辖之洵阳县及甲郡所辖之黄土县,均隶于新置之金州总管府(治金州)。

  隋唐宋元时期

  隋朝时期,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统一了大半个中国。对于行政建制提出了“存要去闲,并小为大”的原则,实行州县两级制,取消郡制,把上津划归商州管。到了隋末,由于当时统治者大兴土木工程和组织军队远征,造成“耕稼失时,田畴多荒”,经济发展不平。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河南西部、陕西南部和鄂西北边陲一带,形成了数万人的瓦岗军农民大起义。此时,统治者根据政治形势和战争需要,又恢复了上津郡建制。

  隋文帝开国三年(公元583年),下令罢天下郡,上津郡被废。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又下令改州为郡,以郡统县,洵州,商州均废,洵阳、黄土二县隶属西城郡(治金川,即西城县)。

  隋恭帝义宁元年(公元617年)底,唐王李渊遣李孝恭为山南道招慰大使,占领西城郡。第二年,李渊逼隋恭帝杨侑让位,建立唐朝。此时,唐高宗李渊还来不及抓建制改革,便暂时延袭旧制。

  唐太宗以后,经过唐高宗、唐中宗、武则天,直到唐玄宗前期(即公627至755年)共计128年的时间内,人民安居乐业,上津和长利等地一派“高山绝壑,来耜亦满”的兴旺局面。当时唐朝国都在长安,从长安到两广,路途遥远,山脉纵横,交通很不方便,于是提出建西安——上津——襄樊 (今襄阳)——武汉——广州长达2.5万公里的通商大道,当时叫“驿道”,每15公里设一个驿站。于是,上津又成为从西安到荆襄、两广的必经地,成为政治、经济、军事中心,是重要的水陆交通口岸。

  唐朝末年,朱温篡唐后,于成都称帝,建立前蜀(十国之一),洵阳县、上津县归于前蜀。后唐同光三年(公元925年)。庄宗灭蜀,洵阳、上津二县归于后唐。后唐清泰三年(公元936年),石敬瑭灭后唐,建号为晋,洵阳、上津二县改属后晋。到五代时期(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上津大多沿袭旧制。

  宋朝分北宋和南宋 (公元960至1279年),共计320年时间。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总结了五代时期“藩镇割据,武人跋扈”的教训,采取“守内虚外”政策,把全国分为15路,在今郧西以鍚义山南北为界(鍚义山是横断山脉,从天篷山向西南到马安镇鍚洞沟、羊尾镇花栗庵一带),鍚义山以西为上津县,鍚义山以南为郧乡县。

  南宋时期,山阳县以南,包括南宽坪、板岩、石窖子、漫川关一带,属于上津县管。这时,金人(契丹族、女贞族)经常打到陕西白河县一带,于是上津就成了南宋抗金的前沿阵地。当时南宋朝廷有两大派,一是以岳飞为首的主战派,一是以秦桧为首的求和派。“绍兴议和”后,绍兴31年(公元1161年),金人单方撕毁和约,派兵大举向南进攻,一直打到襄阳、随州、河南邓州一带。当时,宋将虞允文在采石矶(今安徽)南岸打了胜仗,宋将任天锡也收复了上津,攻克了商州。可南宋的太上皇赵构坚持求和,把上津、丰阳(今山阳)等地又送给金人。此后,金人更加嚣张,一意想灭宋。南宋末年,上津县为蒙古所占。蒙古大汗忽必烈于公元1271年改国号为元,建立元朝。公元1279年,元朝灭宋之后,因上津县境居民寥落,遂废县,设巡检司,隶于金州。元朝统治期间。分天下人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个等级。上津地区因系蒙古人灭宋之前所占有,其地人民依例属于“汉人”。

  明清时期

  明太祖朱元璋建国之初,派邓愈率军由均州、房县西进,最终占领上津全境。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复置洵阳县、上津县,隶属金州。明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以洵阳县白河堡(今白河县城)设置白河县,以上津县一部分和郧县(今郧阳区)一部分设置郧西县。明成化十三年,以金州兼属郧阳巡抚。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八月,改金州为兴安州。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改兴安州为直隶州。

  郧西县自明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建县以来,到明末亡国止(公元1644年),共计168年。其间,郧西县建制没有变动过,属郧阳府管。

  明清之际,上津、郧西地区的农民起义活动极为频繁。清王朝建立后,由于各地反清武装的抗击,至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前后,清军才占领了兴安州及所属的洵阳县、上津县。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三藩之乱”发生。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上津县、洵阳县为叛军吴三桂占领。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十月,清抚远大将图海统率绿旗官兵由镇安关南下,一举攻破吴三桂,收复了洵阳县、上津县及兴安州。兴安州于乾隆四十七年 (公元1782年)升为兴安府,上津县、洵阳县依旧属之。

  清顺治十六年,上津县划归郧西县,建制方面,迄今为止再没变过。整个清王朝267年中,开始30多年是恢复治理时期;中间150多年以“康、雍、乾”时期为中心,是比较安定的太平发展时期;乾隆后期是衰败和动乱时期。清末白莲教起义军和太平天国捻军在郧西活动频繁,给清王朝以至命的打击。

  白莲教起义军曾四次到郧西。第一次到郧西是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四月初六,当时郧西县城只有少数乡勇,而无清军。白莲教起义军突入城中,在城内住四天后,经上津、夹河进入陕南。白莲教起义军第二次到郧西是嘉庆三年,因中敌计,起义军寡不敌众,王聪儿等30余人跳崖自尽。白莲教起义军第三次到郧西是嘉庆四年冬月,攻克了郧西东川、盐店等地。白莲教起义军第四次到郧西是嘉庆五年正月,先在旬阳县驻四个月之久,然后攻克了郧西东西川、野茅坡、滚子岭、上津、蒿坪垭,黄云铺、李泗关。

  太平天国捻军首次到郧西县城是同治元年五月初五,由漫川关至郧西,围城十昼夜,死人无数。次年8月,太平天国捻军由河南淅川返郧阳,从武阳搭浮桥过河,打到郧西边境。

  同治二年七月,太平天国捻军攻打郧西,遭顽强抵抗后,转山阳、窜赵川、逼川关,直犯上津。七月十三日,清政府派兵到上津抵抗,太平天国捻军被逼退入山阳一带,随后由陕西碾坪、赵川一带攻入郧西三官洞城墙垭。同治三年四月,太平天国捻军又由郧县(今郧阳区)南化塘西上,再次逼近郧西城边。同年十月初,太平天国捻军又由界岭、火车岭攻入九龙寺、廖河一带。同治三年冬月中旬,在蒿坪垭一带,清军与太平天国捻军激战,清军连吃败仗。

  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清王朝最后一位郧西县知事王景徽被逐。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陕西复汉军政府委派尹忠为中华民国首任郧西县知事,郧西县仍属郧阳府。民国时期,匪患活动倡厥,加上“明官暗匪”,导致民不聊生。相继,红四方面军、红三军、红25军、红74师和新四军在郧西活动频繁,撒下了大量革命种子,为郧西解放奠定了坚实基础。

  民主革命时期

  在国民党蒋介石统治下的民国时期,到1949年10月1日止,民主革命斗争此起彼伏,并取得了巨大胜利。

  1932年11月中旬,红四方面军在云岭山战斗中,胜利突破敌方胡宗南、刘茂恩部的前堵后追,安全转移。随后,由贺龙领导的红三军转战于上津、泗浴河、庙川、东川一带入陕。

  1934年冬,程子华、徐海东领导的红25军在郧西转战8个多月,建立了占据县域大半的革命根据地和游击区,组建了4个区级和43个村级政权机构。随后,由陈先瑞领导的红74师及六、七、九路游击师在以郧西为主的鄂陕边界坚持游击战争两年有余。

  1946年夏,李先念领导的中原突围部队(当时统称新四军)先后在郧西三官洞、大小新川、四峡口等地建立了革命政权。

  1947年秋,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纵队抢渡黄河、奋战豫西,于同年11月16日解放郧西县城。后东破郧均、南进白旬、北击鄂陕。自1948至1949两年的浴血奋战,最终完成了解放鄂西北和全陕南的光荣任务。

  在战争年代,郧西人民坚决跟着共产党走,誓死同归,先后有万余名青年涌跃参军,两万多民工奔赴前线,在枪林弹雨中抬伤员、运军粮、送弹药,随军转战数千里,为支援郧均、旬白、竹房、关垭子、牛蹄岭战斗和安康、襄樊(今襄阳)、淮海战役付出了沉重代价,打下了鄂西北第一块红色根据地。

  (本文资料主要来源于“二十四史”,《清史稿》的《地理志》和《郡国志》、《地形志》以及《郧西县志》、《郧阳府志》、《郧西杂史》、《千年上津》等有关“记”、“传”,还参考了近年有关论文、专著对旧方志中的某些记叙。凡在“正史”及较为严谨的论著中找不到佐证的,本文均未沿袭。如有错误之处,敬请谅解。)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郧西论坛微信公众号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郧西论坛 ( 鄂ICP备10019607号-5 )客服微信yxlt365

鄂公网安备 42030202000115号

GMT+8, 2024-3-29 05:19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