郧西建设“文化旅游强县 十堰西北门户”纪略

[复制链接] 0
回复
2504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788

主题

1830

帖子

1831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831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9-17 14:3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郧西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文旅融合”构建西北门户“生态屏障”

  ——郧西建设“文化旅游强县 十堰西北门户”纪略

  作者:查方政 杨洪霞

  远处的青山微微飘过几抹浮云,一蜿碧水缓缓绕城而过,树木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不时传来几声蝉鸣。如果不是日历提醒,或以为还是春色。

  “你们是外地来的吧,那到郧西可得深呼吸洗洗肺,我们这里可是天然氧吧。”出租车师傅无不自豪的介绍着家乡美,惬意的在路上行驶着。

  近年来,郧西县巧妙对接全市“外修生态、内修人文”战略布局,高举“文化旅游强县十堰西北门户”旗帜,以生态为根本,以文化为引领,以旅游为载体,以产业为支撑,大力建设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特色产业聚集区、新型城镇化引领区,走出了一条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发展之路。今年上半年,全县文化旅游收入119亿元,同比增长11%。

  青山深处,生态之路

  郧西是国家级贫困县,又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区。为了润泽北方大地,郧西先后砍掉全县支柱产业黄姜30余万亩,关停14家黄姜加工厂和53家财政重点工业企业。如何实现生态文明、持续快速发展,交给了正在负重前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郧西人民。

  为此,郧西立足于生态优势,大力实施旅游立县战略,推动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2009年,在县委十二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上,县委决定抢抓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机遇,统筹开发全县优势旅游资源,全面建设天河生态文化旅游圈,着力把郧西建设成为“西安——武当山——神农架”这条黄金旅游线上的重要驿站和中国重要旅游目的地。2013年5月,郧西从市委、市政府手中接过“文化旅游强县·十堰西北门户”大旗,致力建设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特色产业聚集区、新型城镇化引领区,一场以七夕文化为魂、文旅工农商融合发展的转型攻坚战在郧西全面打响。

  “我们要结合市委提出的‘外修生态、内修人文’战略思想,把生态环境建设当成民生工程来抓,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十堰市副市长、郧西县委书记刘学华说。

  为了这一决择,郧西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坚持生态先行,绿色发展,鼓励培植节能环保、绿色制造、新能源、现代农业等具有发展潜力的绿色产业,培育壮大生态经济。

  近年来,郧西借省、市提出的“绿满荆楚”“绿满十堰”行动,用3年时间完成荒山绿化153373亩,完成绿色村庄建设32个,绿化总任务达35657亩。实施道造林绿化工程278公里,完成河库绿化765亩,绿化里程52公里。先后投资3000余万元,实行“山上植树、河边插柳、路边栽花、林下种药、园中造景”模式植绿造绿。今年,全县共完成义务植树200万株、人工造林5万亩,实施天然林保护30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了70%。

  以创建“全国生态示范县”为抓手,实施石漠化治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公益林管护、水土保持、农村新型能源推广等工程。引导农民在城郊和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形成了“四季有花、四季有果、四季有菜、四季有景”的独特田园风光,为当地农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在郧西县香口乡上香口村,记者见到每家每户都建有大小不一的沼气池,使用“羊—沼—果”、“林下放养”的循环型生态农业模式,不仅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且促进了农民增收。

  成功打造4个4A级景区,建成了充满七夕气息的婚旅之城,获得了“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卫生县城”、“中国天河七夕文化之乡”等美誉。森林覆盖率、城市空气质量、河流功能达标率在全省名列前茅。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带来喜鹊等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显著增长,喜鹊达7万余只,是郧西鸟类分布最多的种群之一。去年3月,郧西荣获“中国喜鹊之乡”和“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美誉。

  生态,已成为郧西最大的名片。

  文化支撑,“根源”内涵

  如果生态体现了郧西外在美,那么,文化则激发了郧西的内在美。优秀的地方文化挖掘,提升了郧西的人文内涵,精神文明建设的激情在3509平方公里的大地上蓬勃迸发。

  郧西是一方具有丰富而深厚文化积淀的热土,我们欣喜地看到,在郧西的城镇规划和建设中,充分地遵循了地域文化和多元文化相结合的内在规律,最大程度地保持着城市发展建设与城市文化特色之间的有效衔接。通过加强对特色文化村落、革命遗址的修复和保护,不断强化七夕文化的独特传承功能,保留城市记忆,赋予城市内涵,彰显城市魅力,提升郧西文化知名度。

  连续举办五届中国(郧西)天河七夕文化旅游节,通过开展七夕晚会、七夕采风、绣娘大赛、织女评选等系列活动,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新婚夫妇前来感受七夕文化魅力,天河七夕民俗文化得到进一步弘扬。

  为提升品牌文化知名度,郧西成立七夕文化研究会,兴建七夕文化博物馆,组建七夕文化艺术团,一批文化遗产得到传承和保护。聘请中央民族大学知名教授对郧西七夕习俗展开学术调查活动,形成了深度调查报告;先后围绕七夕习俗拍摄了 《七夕,天河有约》、 天河情话》等纪录片在央视播出,在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媒体上刊发了《郧西笔记》、《天河赋》等美文;郧西三弦《锦绣天河展风情》、《天河之恋》、《织女回乡》等作为独特的地方剧种也登上了央视舞台。目前,郧西天河七夕文化已被列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重点项目和湖北省“一县一品”文化项目,2014年,郧西被授予“中国天河七夕文化之乡”“郧西七夕”成功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名录。

  同时,该县立足各地实际,大力挖掘本土文化、乡土文化。湖北口回族乡的“宗教”文化、店子镇的“新乡贤”文化、土门镇的“四美家庭”文化……如今,文化的种子已在郧西城乡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前不久,郧西县湖北口回族乡三天门村村民杨祖盛自己开办了流动道德讲堂,他们一边扭着秧歌,一边宣讲身边的好人好事,弘扬以礼仪、诚信、和睦、友善为核心的“四德”,这些农民喜闻乐见的民间文艺活动吸引了不少村民驻足观看。

  走进店子镇天宝山村,古香古色建筑的新农村里,文化大院、道德讲堂、文化舞台、农家书屋,灯光音响、电视电脑,软硬件设施一应俱全。住在附近的村民兴奋地说:“文化广场修好了,再也不愁没地儿跳舞了。”

  郧西除了规范建设文化设施外,还发挥和展示农村道德模范、家风家训、传承特色文化、开展公益事业、推进民主议事等的积极作用。

  近日,郧西还组织开展了“最美村官”王玉宏、“最美诚信哥”吕健引等一批“最美郧西人”、道德模范、十星级文明户、四美家庭、新乡贤等评选活动,挖掘了一批可亲可敬的“身边典型”。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把‘四美家庭’、最美郧西人、新乡贤、身边的好人等评选结合起来,用身边的典型教育引导群众,用独特的人文滋养一方百姓。”十堰市副市长、郧西县委书记刘学华这样评价说。

  如今,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文明新风尚在郧西已蔚然成风。

  走村入户,一步一景

  “文化旅游强县·十堰西北门户”建设的深入实施,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激荡出生态产业的朵朵浪花。

  “文化旅游产业是文化与旅游相辅相成、有机融合的新兴产业。”在郧西,依托生态优势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远景已成为共识。“通过文化与旅游的完美嫁接,延伸拉长旅游链条,不但能够推动生态郧西发展,而且能够兴起全民创业的高潮。”郧西县县长张涛如是说。

  泉水潺潺,林涛阵阵,青山绿水与蓝天白云交相辉映,一种原生态的自然美让人流连忘返……8月11日,记者与几位影友驱车前往安家五龙风风景区时,再次感受了这满目苍翠天然景区,也让我们对郧西的生态旅游有了更多感性认识。

  “现在每到周末,各个乡镇几乎都有文化旅游活动,老百姓真切地尝到了文化旅游发展带来的甜头”。郧西县旅游局副局长黄江平一连几天都在五龙河龙潭河、天河景区往返穿梭。

  近年来,郧西坚持以生态为根本,以旅游为载体,以产业为支撑,把县域当景区建、把农村当景点建,构建美丽乡村,打造全域景区。把全县美丽乡村试点村划分为天河、伞河、五龙河三个片区,村村都在画屏中。已在全县建成了20多个美丽乡村示范点,真可谓是“串点成线,步步是景”。目前,郧西有国家4A级风景4家,3A级景区2家,2A级景区8家,有8个村庄被命名为湖北省“宜居村庄”,景区和村庄境内山清水秀,四季风光如画。

  在距离郧西县城10分钟左右车程的城关镇黄石梁村,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在村口农家乐建起了水上乐园,开辟了休闲餐饮、乡村旅馆、自助烧烤、露天K歌、篝火晚会等旅游项目。

  “前些年村民都外出打工,如今乡村文化旅游飞速发展,游客一多,乡村土货都成了宝贝。”今年47岁的村民刘爱君这家农家乐经营者,原本在外打工,在2011年回到村里做起了农家乐。“在家门口就可以赚钱了,那谁还乐意往外面跑”。

  走进土门镇关帝庙村,你会发现,这里的道路整洁干净,徽派建筑古色古香,绿树鲜花空气新鲜、秀美的惠河像一条玉带把村庄环绕、村民广场、文化长廊、健身器材……好一幅秀丽的美丽乡村画卷。

  生态旅游美了郧西,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富了百姓。

  8月10日一早,25岁的安家乡瓦房沟小伙解秀武来到葡萄基地采摘葡萄。去年他将自家的15亩地流转给湖北神武天滋野生葡萄酒业有限公司,再反向承包管理,“仅管护费用我就净赚6万多元。”

  在生态发展指引下,郧西安家、上津、河夹等7个乡镇已兴建野生葡萄基地2300亩,带动农户800余户,解决上千人就业,每户农民实现年收入1万元。通过推广土地流转、烟菜轮作、合作经营、农旅融合等模式,郧西发展了马头山羊、蔬菜、桑蚕、茶叶等特色农业,打造了工业旅游、生态观光农业、汉锦坊手工布等经济体系,其中养羊42万只,建核桃基地16万亩,带动农户人均增收2000元。

  同时,郧西还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地业主来郧西投资兴办“绿色产业”。引进发展天河缘白酒厂、七夕汉锦坊手工织布等300多家文化旅游企业,发展星级酒店7家,旅行社3家,农家乐100多家,娱乐场所60多家,30多家企业注册了“七夕乞巧”“织女牌蚕丝被”“天河牌古榨油坊”等七夕文化商标,完整的旅游产业链条初步形成。建立蔬菜、核桃、蚕桑等各类标准化基地10万多亩,牛、猪、羊、鸡等各类畜禽存栏达500余万只(头),扶植成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30多家,组建家庭农场300多个,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80多家,带动了10万农民向职业农民转型。

  随着“文化旅游强县·十堰西北门户”旗帜徐徐展开,郧西的文化旅游出现“井喷”现象。今年上半年,郧西就接待游客1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000余万元。

(转自搜狐网)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郧西论坛微信公众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